原创 暗斗,慈禧外放军机大臣当巡抚,荣禄乘机捣鬼,恭亲王的人要打蛇

2019-01-19 12:55:15 荣禄,外放,暗斗

光绪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慈禧和慈安坐在紫禁城东暖阁上方位置,下方站着的是恭亲王和军机处几个大臣,分别是宝鋆、景廉、王文韶和沈桂芬。他们正在给两宫太后请奏近期朝廷发生一些事情。

在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军机处人员安排基本上两北两南,两满两汉。咸丰皇帝在承德驾崩后,先是八大顾命大臣辅政,后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恭亲王在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上发挥的作用,军机处领班大臣自然就非恭亲王莫属,而在军机处行走的大臣,也就自然而然全是恭亲王的人。东暖阁也就成为两宫太后与军机处大臣会商国事之地。

恭亲王一口气把要汇报的事情全部讲完,对于慈禧太后比较关切的大案,他也给出了军机处的处理意见和办法,有个别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宝鋆总会给与恰当的补充。

请奏快结束的时候,往往才是最重要的时刻。这当然是人事上的安排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议题。恭亲王提出贵州巡抚黎培敬从同治三年外放到贵州这种贫苦之地快二十年了,想给他调剂一下,以后就不回任了,另外派个人去贵州。慈禧非常高兴的应允了,可就在恭亲王要说出拟派官员名字时,慈禧太后却抢先一口,非常坚定打断恭亲王的话题,让军机处的沈桂芬去贵州当巡抚。

东暖阁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恭亲王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和慈禧太后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身份,都没法子让他当场表态,反倒是站在他身后的宝鋆反应很快,喊出了“臣等不敢奉诏”的话,表达了对慈禧人事安排的反抗。宝鋆接下来分析了慈禧太后这样安排人事的不合理性,他说外放巡抚是二品官,而沈桂芬现在是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充任军机大臣,官居一品,且年富力强,不宜到地方任职,如果这道圣旨一下,可能会对朝廷体制有所诋毁。最后他恳请两宫太后收回成命。

东暖阁里的气氛,经过宝鋆这么据理力争,又开始活跃起来。恭亲王也不忘补充一句,对两宫太后附议宝鋆的请奏。剩余的三个人大气也不敢出,只能顺从的站着,一动也不能动。

慈禧太后对宝鋆的犯颜力争显然大为不悦。自己第一次插手军机处人事,没有想到会招来这么大的抵触,看来今日只能算是试探一下,解决军机处一王独霸的事情来日再做打算。这么一想,也觉得自己的处置有点操之过急,同时也感到沈桂芬谨慎稳重,办事按部就班,朝廷也离不开他。想到这些,慈禧也就接纳了宝鋆的直谏,收回了外放沈桂芬的成名。

慈禧太后虽然给足了恭亲王的面子,但这件事情像炸雷一样,成为这个初冬里埋在每个人心窝里难受的事情,随时随地都有爆炸的可能。帝国中枢里的人事安排,往往是失意者多,得意少。熟悉政局的人都知道,接下来倒霉的事情会一桩接着一桩发生,最有不祥之兆的三个人是户部尚书董恂,军机大臣王文韶和兵部沈桂芬,另外一个人同样也有不祥之兆,他就是翁同酥,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现在官居左都御史。有了不祥之感,自然要进行反击,否则就会任人宰割。

当天晚上,沈桂芬便偷偷约了翁同酥来到家里,为了不让别人有所误会,翁同酥来之前专门按照当时的社交规矩,郑重其事的给沈桂芬写了一个拜贴,好让知道的人明白他这是光明正大的交往。

翁同酥一进屋,沈桂芬似乎盼到救星一般,急切的问老翁知不知道是谁在捣自己的鬼。翁同酥一板一眼的告诉沈桂芬,这个捣鬼的人可能是李鸿藻。王文韶进军机,是顶了李鸿藻的缺,按照惯例,应该引进一个北方人才合成例,但沈桂芬却引进了自己的乡试门生王文韶,王的籍贯又隶属浙江,这样一来,打破了一南一北的南北均势,这样就遭到了李鸿藻北系一派的猜忌。对于这层关系,沈桂芬内心也很清楚,但李鸿藻为人正直,具有君子之风,不会做这种阴险之事。

翁同酥和沈桂芬又反复揣摩了许久,目标慢慢清晰了,这个人可能和“高密”有很大关系。“高密”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爵位名“高密侯”,而他的字叫“仲华”,跟荣禄的号相同。这个捣鬼的人就是此刻红的发紫的荣禄无疑了。

荣禄和翁同酥年轻时换过帖子,是称兄道弟的把兄弟。这些年两人在朝廷里虽然各有所属,但终归能说上话。于是沈桂芬提出让翁同酥去找“高密”探探虚实,助自己一臂之力。但没有好处,翁同酥又如何会甘心情愿去探路摸底呢?给老翁的条件他已经想好了。如果翁同酥愿意为他走这一番路,等刑部尚书桑白齐病老返乡,他就保荐翁同酥进军机,接替桑白齐的刑部尚书一职。翁同酥一听条件相当优厚,也就有了同舟共济的热情,使劲点头答应下来。

有了沈桂芬开出的条件,翁同酥就一直紧盯着荣禄的时间。这天傍晚时分,他扣准了时间来到荣禄家里,此刻他正在自己的煤气灯下举杯独酌。荣禄看见自己换帖兄弟来了,吩咐下人赶紧准备一副碗筷,引导翁同酥就坐入席。

一落座,翁同酥就装模作样大骂沈桂芬,让荣禄颇为意外,接着又念了一首《小姑叹》的五言诗讽刺沈桂芬。这两个动作让荣禄撤掉了对翁同酥的心理藩篱,借着几份是似醉非醉的酒意,开始有意无意的告诉翁同酥,为何慈禧太后要外放沈桂芬去贵州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沈桂芬引王文韶进军机,遭人大忌,尤其是两宫太后,怕他党羽太盛,有尾大不掉之害,所以想法裁抑。第二个原因是多年前,王文韶在户部当司官时,办事过于认真,断了很多人的财路。荣禄一连串说了很多件王文韶惹下的“祸端”,也让翁同酥更明白了一些朝政里的暗斗。

沈桂芬和宝鋆都是恭王的人,荣禄是醇王的人。朝廷里除了恭王和醇王兄弟俩,再上面就是两宫皇太后了。虽然是两个亲兄弟,但在朝廷里却属于不同的派系。

宝鋆知道沈桂芬外放的真相后,先是安慰了一下自己的战友,表示自己一定会给沈桂芬出气,打蛇要打七寸,不能打草惊蛇,找准机会要击中蛇的要害。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机会说来就来。过了二个多月,有个叫宝廷的“黄带子”,这个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裔,地位显赫,不但是进士出身,也是清朝八旗子弟中的名士,喜欢建言献策,关心时政,跟其他提笼遛鸟的八旗子弟有很大不同。

年底时,他看见很多普通家庭的老百姓生活艰难,生计贫苦,流言蜚语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大有民心异动,社稷危难之势,于是怀着关切时政之感慨,上了一个奏折,希望朝廷能“明黜陟、专责任、详考询、严程限、去欺蒙、慎赦宥”。

这个折子一到军机处,宝鋆第一个先看,看完就如获珍宝的大笑起来,接着又对着沈桂芬大喊,这机会来得太好了。

政治上最要命的一招就是借刀杀人,宝鋆需要的借的“刀”就是宝廷这个折子。穆宗皇帝驾崩后,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广开言路,对于大臣的折子很少留中。宝鋆觉得在宝廷这个“专责任”上可以大做文章,可是这怎么操作呢?沈桂芬悟性很高,很快明白了宝鋆的意思。他和“高密”的差事一样繁多,要减大家都减,我去一职“高密”也应去一职,这样一来就能找到“下刀”的理由了。

两个人密议了半天,觉得十分稳妥,于是就去找恭王,把他们商量好的策划案告知主人,取得了他的支持。经过恭王同意,决定由宝鋆亲自面陈两宫太后。

慈禧太后听了宝鋆的自陈,显得非常沉着,脑子里很快划出了重点,所以对于事情的拿捏也就有了自己的分寸。宝鋆在慈禧太后跟前,极尽夸赞荣禄,说他“宣年有力、明敏干练”,但又“来日方长、多加历练”等等。慈禧太后精明敏感,虽然知道宝鋆的话里隐藏着一些事情,但在明面上却又挑不出什么刺来,再加上宝鋆、沈桂芬、王文韶三人轮番簸弄,也就同意了宝鋆的提议,于是就发了一道上谕,当天就见了邸抄。

这一仗下来,对于慈溪太后来说,表面上有所妥协,但天意在她一边,进退她已心知肚明,帝王驾驭之术与她更是炉火纯青。而对于恭王而言,他这一方大获全胜,去掉的职务多是一些国史馆总裁、阅兵领班这样的虚职,无关紧要。而荣禄去掉的是工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这样的实职,孰轻孰重,不用别人看,自己都能掂量得到。朝野之中,荣禄失宠似乎成了定局,这一仗他输得咬牙切齿。而翁同酥就好处就是沈桂芬的承诺兑现,心满意足的当上了刑部尚书,同时,王文韶的军机大臣也去掉了“学习”二字,行走起来更加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