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屠杀徐州百姓是真的吗?曹操在军事战术上的长与短是什么?

2019-03-03 11:35:02 曹操,徐州,屠杀

关于曹操屠徐州一事,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到底有没有这个事,杀了多少人,怎么杀的,为什么杀,一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公论。

据史书记载,曹操的确有两次用兵徐州。第一次是初平四年(193年),下邳阙宣聚众与陶谦与共举兵造反,曹操征陶谦。

《三国志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馀城,谦守城不敢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次是为公出征。曹操跟徐州城居民没有什么仇恨,不可能杀害无辜的老百姓。他昔日一直很爱护百姓的,曾经因为自己的战马受惊踩踏老百姓的庄稼就要自刎谢罪的他,怎么可能随意杀害老百姓呢?

《三国志陶谦传》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这里的描述是陶谦兵败走,死了万人。这样看来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次是兴平元年(194年)春,曹操的父亲为陶谦所害,所以曹操为复仇东伐。这一次是为私复仇东伐。

由此可见关于曹操屠徐州之事,《世语》写的已经比较详细,但是,《后汉书》的作者弃而不用,而采用《曹瞒传》的说法,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把陶谦说成正人君子,把曹操描述成屠城的恶魔。

《曹瞒传》正是曹操屠杀徐州百姓谎言之源头,而《后汉书陶谦传》没能仔细考证,不负责任地照搬野史传说,才最终使曹操屠杀百姓的恶名从此流传天下。

换个角度来分析,如果曹操真的杀害徐州无辜百姓数十万,那么,这个事肯定成为一个让他的政敌攻击他的把柄,但是,在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里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这说明曹操屠徐州是无中生有,或者是小题大作。当然,如果曹操真的杀害平民,确实应该批判,但不管怎样,不该无中生有、夸大事实。

曹操以骑兵起家,他担任的第一个军职是东汉朝廷的骑兵师师长(骑都尉),他率领的骑兵部队参加了皇甫嵩元帅指挥的长社战役,一举歼灭了黄巾军主力,彻底扭转了当时的政局,黄巾军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后来,曹操乙吾起兵,其作战区域在苏豫晥冀一带,地形以平原为主,曹操重点发展的是骑兵,当时马蹬刚刚配备骑兵,使骑兵代替装甲兵(战车)成为战场上新的“杀手锏”。经过曹操的刻意培养,曹军有了一支曹仁。

这支部队在与吕布、陶谦、刘备、张绣的征战中立下战功,而在官渡之战中,更是功勋卓著。袁曹官渡对峙局面形成后,曹操遇到了一个难题,袁绍为破坏曹操的大后方,不仅向刘表和孙策做工作,要求其从南面出兵进攻曹军,而且成功地策反了曹军中的一支非嫡系部队,这支部队出身于黄巾军,指挥官是刘辟。由于没有把握完全控制这支部队,曹操没敢派他们到官渡前线,而是放在襄阳至南阳一线的与刘表对峙的地带。

曹操化解这一危局的正是曹军的王牌之师、主力中的主力,也就是由曹仁率领的以骑兵为主的快速纵队,曹仁当时是主动请缨,他的战斗计划是快速机动到南线,在尽短时间里解决刘备与刘辟,然后快速回防。

这个战斗计划的要点是时间,如果南线失利,或者虽然没有失利却被拖住,那后果不堪设想。曹操批准了曹仁的作战计划,因为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其它办法可想。一切寄希望于这支所向无敌的部队再创奇迹。

结果曹仁率领快速纵队迅速插到南阳一带,刘备本来就不是袁绍的人,而刘辟形同土匪,此二人并没有替袁绍拖住曹军而牺牲掉自己的打算,面对久富盛名的曹魏铁军,在明知战之必败的情况下,双方一接触,二人便选择了各奔东西,刘辟率部流窜,刘备跑到荆州投刘表去了。

曹仁的这次“闪电行动”显然被史书忽略了,有记载却很简单,只是一两句话。但如果从这行动对官渡之战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这次军事行动本身的难度看,这次行动显然应该许攸在袁绍手下遇到了麻烦,临阵投降曹操,告诉了曹操袁军军需仓库所在及布防情况,曹操信,认为除非那是天兵,刘备还在放心地由襄阳往江陵跑,以为曹军说什么都不会追得上,结果曹军突然,刘备一脸措愕。这史所明载的三次漂亮的突击战,人数都是五千,这并不是巧合,说明用以担当此类重任的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而不是临时组建的,这个完整的作战单位是曹军的主力之师、王牌之师,是三国时期最有战斗力的铁军,它的指挥官长期以来由曹仁担任。

如果荆州也像华北平原那样是一马平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刘表、刘备包括孙权都会被曹操一一消灭,但荆州和江东不是华北平原,这里河网密布,山峦起伏,长江构成了天堑,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在赤壁受到重创,不得不回师北方。东吴军队长期在江南作战,经过多年经营,水军实力雄厚,不是曹军短时期内能赶得上的。

所以,尽管曹魏总体国力远远高于孙吴,但具体到攻防上,一经在长江沿线展开,曹军便很难占绝对上风。但孙吴军队在平原野战方面也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他们从不主动向纵深攻击,保持隔江而治。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到长江边,目睹孙吴各式战舰,不禁望江兴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在曹操眼里,他的儿子们尽管不乏曹丕,也只是看了看浩淼无垠的长江一眼,叹了口气,就回师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也有很多军事行动,其中不乏相当精彩、可以写入战史的,比如与马超、韩遂的渭南之战,但总体而言,军事生涯逐渐暗淡,除了因为西线、南线不习水战没有大的进展外,在东线,因为不习山地战,还屡屡败于刘备、诸葛亮之手。

在豫晥苏平原上,刘备不是曹操的对手,在荆州也跑不过曹军的铁骑。但在秦岭山里,刘备找回了胜利的感觉。

三国局面最终形成,并稳固数十年不变,原因在于方方面面,从军事战术上分析,也可以得出很多启示。军事战术又对其它方面进行影响,互相交织,使三国鼎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别看生面的一页。

短歌行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何?好比是清晨的露水日出就干,可悲可叹失去的日月已经很多。

慷慨激昂地唱着歌,内心忧虑却不能遗忘,用什么来消除忧愁?只有那美酒杜康。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寄托着我悠长思慕之心。就是因为渴慕贤才,焦虑吟沉直到如今,

鹿儿嗷嗷鸣叫呼唤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贵的贵宾,更会设宴鼓乐盛情款待。

清明如约的博学贤才,什么时候被我招来?我的忧虑发自内心,日日夜夜都不会断绝,

有劳您走过阡陌小路远道跋涉,枉驾而来致意问候。久别重逢欢宴畅谈,感念您还结记着旧日的恩情。

月儿明亮的夜晚星辰稀疏,乌鹊寻找依托向南而飞。绕着大树飞翔三圈,不知可以依些在那根树枝?

大山永远不会嫌高,大海也永远不会嫌深。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为“?”)。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作品鉴赏】

《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中文名

曹操

别 名

字孟德、号吉利、小字阿瞒

国 籍

中国(东汉)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

《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谥 号

武皇帝

庙 号

太祖

陵 墓

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