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破除“以权谋赞”,还需少走“过场”
据新华社报道,由于民意成为不少地方评价政绩的重要指标。一些部门举办评选、考核活动,借助网络投票来扩大市民知晓度和参与度,收集民意。但有的地方相关部门为了完成“民意考核”任务,动用行政权力和种种关系,向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摊派任务,通过老师向学生及其家长拉票、求赞、圈粉。
▲一家长群收到老师的微信拉票通知。新华社发
客观而言,在现代互联网日益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语境下,政府部门的考核标准加大了民意的权重,是件好事。但好的执政理念离不开好的执行,部分官员为了谋政绩刻意在网络“注水民意”,“以权谋赞”,把关注度、满意度当作粉丝“GDP”。这无疑是一种隐性滥权和腐败,的确令人遗憾,必须正视和破解。
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破解“以权谋赞”呢?治病纠根,找出这一问题的病根无疑就找到了破解的根源。那么,“以权谋赞”的病根何在?
除了个别基层部门和官员畸形政绩观严重,作风不实之外,笔者以为,更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一点,还要从安排相关考察、考核等工作的上级本身找原因。
众所周知,上级部门安排相关的考察、考核等工作,通过网络收集民意,只是其中一个方式和辅助渠道。在相关的考核、考察打分中,不但分值要设置合理,而且这样网络征求来的民意到底实不实,能不能作为最终的考核定性基层政绩依据,科学的方式是不但要看网络的直观表现,更要在实际更大量的基层明察暗访考核、考察中加以验证,才能决定。
简单的把网络民意搜集起来,不加以验证就作为加分项目,缺少了必要的明察暗访。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某些人敢于用网络“以权谋赞”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和条件。
因此,科学的考核不能唯数据化,还需要考核数据的真实性。
此外,“以权谋赞”存在的另一个原因,也与此前基层接受的各类考察考核过度有关,基层无力真正应对,但又不能不应对,只好作假应付。
动用行政权力和种种关系,向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摊派任务,是一种权力腐败向校园的延伸,是对教育的污染,不可小视。
“注水民意”须清理,“以权谋赞”应查处;对症下药,方能除根。
要想从根上彻底遏止基层“以权谋赞”现象的继续和再发生,亟需“综合药方”,除直接对不当作为的基层政府、部门和人员等进行问责处理等之外,也要对上级部门安排的考核考察等活动是否科学、合理等进行评判。同时,还要采取必要措施,把基层迎检“减负”工作尽快落到实处,让大家都少走过场。
END
文丨 鞠实
编辑丨平静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