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百姓的煤油灯,照不亮贫困县的形象工程
湖南省委巡视组的一则报告,戳破了国家级贫困县汝城县的“阔面子”。该县大规模举债修建形象工程,花4800万元修广场,6株银杏树就花了285万元,8根图腾石柱花了120万元。与之相对的是该县自来水管网年久失修,居民爆管停水、喝“黄泥巴水”是常态;卢阳镇还有两个村没有通电,25户67人仅靠山泉水发电和点煤油灯照明。
▲ 图据东方IC
煤油灯照不亮贫困县的形象工程。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此寅吃卯粮,背离民生,“打肿脸充胖子”大肆打造形象工程,岂不是剜民生之肉补形象工程之疮吗?再说,当地民生问题负债累累,还有村民家里黑灯瞎火,他们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欣赏那些形象工程?政府如此选择性作为,显然难以服众。形象工程成为反面教材,其被群众举报,被巡视组查处,自是咎由自取。
值得追问的是,“民生优先”的口号常常挂在某些官员的嘴边,可有些人为何偏偏只说不做呢?其实,把形象工程与群众用水用电这样的民生利益放在正义天平上衡量衡量,孰轻孰重,并不是一个疑难问题。政府不顾当地财力实际和民生利益修建形象工程,显然属于舍本逐末,政绩观、形象观严重错位。
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为何胆敢通过举债来打造形象工程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该县决策者根本没有听取民意的习惯。形象工程虽然遭到了民众反对,但为官员带来了政绩资本与面子形象,甚至还可能有说不清道不白的利益玄机。
进一步说,不仅贫困县罔顾民生,举债打造形象工程不合时宜,一切牺牲民生利益的形象工程都让人感到刺眼。放慢上形象工程的步伐,把投资形象工程的资金、打造形象工程的热情转移到民生工程上来,这才是民众真正期待的,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当然,要终结形象工程的发展观,单纯指望地方政府坚守权力边界并不十分现实。笔者认为,关键要健全两套机制。一是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通过问责,让没有经过民主程序、科学论证的决策出不了台;让好大喜功、盲目决策者承担应有的责任,使决策者保持权力谦卑,学会倾听民意,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不再轻易拍脑袋上项目。二是创新政绩评价体系,把权力关进笼子,改变官员心中根深蒂固的形象工程情结,构建正确的权力伦理,避免形象工程蔓延,多为民生利益创造增量。
END
文丨叶祝颐
编辑丨平静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