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伤医事件背后是医生劳动得不到尊重
又是一起医生被打事件!日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患者与家属殴打,引发社会关注。具体就事论事,当然是伤医的患者家属不对,任何时候都不能诉诸暴力,这一点没有丝毫可以辩解的。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暴力行为上,而是要从当下的医患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医疗体系去寻找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 图据东方IC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59.8%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1%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仅有27.1%的医务人员从未遭遇过暴力事件。
大城市的重点医院,集聚了很多从周边地区赶来看病的重症病患,病人和家属经受着巨大的心理与经济压力,医院的急症室里常常充满了焦急的情绪。在这些重压之下,一些人情绪失控,就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有媒体梳理了从2015年、2016年两年内媒体公开报道的多起伤医事件。在报道中有明确起因的伤医事件中,患者死亡引发的有9件,对治疗效果不满引发的有8件,两者如果都算作对医院医治效果不满的话,占比28%。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伤医案件与疗效无绝对关系。由此可见,患者要求未被满足、伤人者处在精神不稳定状态等因素是很多伤医事件的诱因。
当下优秀的医疗资源紧缺,医生压力大,常常一天诊疗数十个病人甚至更多,可能就会失去很多情感上的交流。这就意味着一个小误解、一句无意中的话,可能都会成为触发患者和家属情绪失控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化解现在的医疗资源矛盾,分级医疗制度当然是一个最直接的办法。但是,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不少医生的劳动价值仍没有体现出来,更谈不上拉开差距。当下虽然在搞医药分家,但患者不可能得到完全透明的药品与诊疗信息。形式上,患者对医生劳动支付的费用很少,但想要医生随时照顾到患者的情感需求,恐怕也是不现实的。于是,就形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诊疗过程机械而冷漠,最终在各种压力之下,患者情绪失控,甚至暴起伤医的局面。
所以,中国医疗的某些困境,有政府投入不足的原因,更有市场化不足的原因。此外,还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构建一个让医生得到更多尊重、让患者情绪可以得到释放的渠道。
END
文丨刘远举
编辑丨平静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