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压低烟草销售指标”不能仅靠企业自觉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11月份生产经营调度会11月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表示要确保年销售4750万箱的目标任务。此消息一出,很多网友认为烟草销售目标任务完全与“控烟”社会大环境相反,让人倍感尴尬和无奈。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这样一个销售目标,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的态度是明确的,年度目标有悖于《国际烟草框架公约》中的相关条款,也违背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的降低我国吸烟人群的目标。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计划进行测算,今年烟草专卖局的年度目标比去年要增加12.2万箱,相当于增加了61亿根烟。
(11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图据上观新闻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烟草专卖局还是烟草公司,提升销售指标有其必然性。烟草公司属于企业化经营,有市场销售和提高利润的天然属性,既然定性为“公司”,那么挣更多的钱则是其市场“使命”。至于会不会因多卖而危害公众健康,理论上不是烟草公司和专卖局的职责。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烟草销售量的大小也是直接与烟草公司职工和专卖局工作人员收入挂钩的,从见诸报端的“某烟草公司经理为绩效‘走货’上千万”的新闻亦可说明这一点,他们走的就是“卖多挣多”的商业路子。
加上烟草行业的高额税收与创利,也极易让一些政府部门对“销售量提升造成健康危害”的问题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态度。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烟草行业全年实现工商税利10795亿元。据财政部发布的2015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烟草单个行业上缴的数额占财政收入的7%还多……如此高昂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比例,也难免会在无形中让一些政府部门对烟草销售量的限制、更好地开展好减少烟草吸入工作,态度暧昧。
近年来,对于“公共场所禁烟规定”, 一些地方政府干打雷不下雨,迟迟不认真履行《国际烟草框架公约》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确定的目标,这正是在“减少吸烟”事实上的“怠政”表现。
毋庸置疑,要解决公众因吸烟导致的健康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逐步减少烟草生产和销售量。但这一重大目标和关系长远的事项的成行,不能仅靠行业自律,更不能靠“烟草公司”等利益攸关方的自觉。
当然,靠控制吸烟协会的“呼吁”和“反对”,也是行不通的。控制吸烟协会不过是行业组织,不具市场监督和执法权,在“销售指标提升”一事上更多的只是“空喊”,对烟草公司和专卖局形不成什么压力。
但这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烟草泛滥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这不仅关系国家和国民形象,更关系亿万公众安全与健康。
众所周知,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这是不争的事实。从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公民体质考虑,压烟草销售指标的决心必须下。
究竟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要逐步实现烟草吸入减少,持续并大幅度减少烟民数量,首先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也只有政府方面高度重视,才有可能出台更严厉的“控烟手段”乃至以法律规范“最大限度减少烟草”;其次,身为被烟草侵害的广大公民个体,尤其深受烟草损害的“烟民”们,更应痛定思痛,从个体角度下决心“少抽烟”“戒烟”。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政府对此事的重视,才能有望真正实现“少烟”或“无烟”。
文丨毕晓哲
编辑丨汪垠涛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