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醒】当心铁缺乏这位冷面杀手

2018-01-06 11:31:57 冷面,缺乏,杀手

食欲低下,乏力头晕;

冷漠呆滞,注意力不集中;

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

这些都是冷面杀手-铁缺乏在作怪,而且已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小知识

正常人体内的铁含量为30-40mg/(kg bw),其中约2/3是功能性铁,其余为储存性铁存在。铁的平衡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即从膳食中吸收的铁既可以补充机体铁的实际丢失又可满足其特殊需要(如生长、怀孕等)。机体通过调节铁代谢的各个环节,包括协调铁的吸收、转运、利用、储存及丢失以保持这种平衡,并预防体内铁缺乏和过分蓄积。

铁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也是最容易缺乏的一种。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铁缺乏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公共营养问题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营养缺乏病。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我国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6-11岁儿童贫血率为5.0%,孕妇贫血率为17.2%。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范围内贫血人数将达到20亿人,其中有50%的人可以归因于铁缺乏。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铁缺乏及较高的贫血率,既有铁摄入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生物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食物铁摄入不足

经济状况低下使含铁丰富的肉类食品摄入较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影响了摄入食物的种类,从而限制了含铁丰富食物摄入,导致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铁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我国居民的铁主要来源于米及其制品、面及其制品、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来源铁高于农村,利用率好,这也是城市居民贫血率低的原因之一。

生物利用率低

食物中铁可分为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由于存在的形式不同,它们的吸收率也不同,通常认为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率高于非血红素铁。

需要量增加

当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未相应增加,导致机体相对缺乏。如儿童生长发育期,育龄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未相应增加,均能导致机体出现相对的铁缺乏。

某些疾病

当患有某些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或过多服用抗酸药时,影响铁离子释放;慢性腹泻、胃大部分切除以及钩虫感染等。

当机体缺铁时,铁损耗及其危害是一个从轻到重的渐进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铁减少期(ID),仅有铁储存减少,变现为血清铁蛋白降低,此阶段尚不会引起明显有害的生理后果。

第二阶段是红细胞生成缺乏期(IDE),其特征是因缺乏足够的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或导致机体含铁酶减少及铁依赖性酶活性降低,但尚未出现贫血。可出现食欲低下,严重者发生渗出性肠病变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铁缺乏的儿童易烦躁,对周围不感兴趣,成人则冷漠呆板。2岁以下儿童的铁缺乏可损害其认知能力,即使补充铁后也难以恢复。婴儿期的铁缺乏更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伤,这一影响可持续至成年。长期铁缺乏使肌肉中氧化代谢受损,影响肌肉对能量的获取,从而降低身体耐力及运动能力。缺铁还可影响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

第三阶段是缺铁性贫血(IDA),其严重性取决于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程度。常可引起疲劳乏力、头晕、心悸、工作能力下降等。儿童青少年则多出现身体发育受阻,体力下降,注意力与记忆力调节过程障碍,学习能力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等。此外,研究表明妊娠早期贫血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胎儿死亡有关。严重贫血还可增加围产期母亲的死亡率。

缺铁性贫血被WHO、UNICEF确定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公共营养问题。那么如何防治铁缺乏呢?

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

预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直接方法是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主要是多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猪肝、瘦肉、鸡蛋、动物全血、禽类、鱼类等。蔬菜中含铁量不高,且生物利用率低。通过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改善缺铁性贫血,但同时会带来能量、脂类过量的问题,因此补充铁的膳食一定要适量。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膳食中铁的消化吸收率,因此预防缺铁性贫血还要经常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

铁营养强化食品

易发生铁缺乏的人群,如孕妇、乳母、婴幼儿、老人、消化道疾病患者等,应补充铁强化食品或服用铁剂。

减少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摄入

日常膳食中应避免干扰铁吸收的因素,食物中的草酸盐和植酸盐会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咖啡、可可中的多酚类物质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应避免上述食物与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食用。

口服铁补充剂治疗

当缺铁严重并且日常膳食无法补充足够铁时,可适量服用铁补充剂,应采用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每日补充铁4-6mg/kg,分2-3次于两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