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今天咱们聊聊衰老与死亡

2018-01-06 03:08:52 咱们,聊聊,死亡

And well-being is about the reasons one wishes to be alive. Those reasons matter not just at the end of life, or when debility comes, but all along the way. 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

来,今天咱们聊聊衰老与死亡。

请不要害怕,也不要觉得严肃,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话题了。没有谁可以逃脱,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老去。亲爱的,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我们终究会归于尘埃。

清朝时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只不过35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5岁。古代还“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我们已经把寿命延长了四十多年。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我们还在欲求不满,想长命百岁想永远年轻……

每过一天,我们都在慢慢衰老。我们用天价的护肤品,可还是无法阻止脸上的皱纹;我们不停的染发,可还是阻止不了白发的生长;我们看病吃药,可还是会眼花会耳鸣会衰弱……

衰老。可以延缓,却无法终止

衰老过后,就是死亡。

如果,你的亲人身患重病,时日不多,你会如何抉择?是认同生死、顺应生死,还是全力抵抗、永不言弃?

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会用尽一切办法让你活着。”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吧。

可治疗的结果呢?或许延长了寿命。可是当生活不能自理,吃饭靠管道进食直接流入胃里;排泄靠旁人打理或者用管道排出体外;没有意识没有知觉甚至不能言语,只有脑袋里的思维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这种技术化生存,也就是人机混合生命,夺走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坚持吗?还要在自然规律面前挑战死亡吗?

“不。”他说。他不能接受身体完全瘫痪、全靠别人照顾的生活。他不仅希望与人作伴,他也需要继续掌控自己的世界和生活。

但是,正在发展中的四肢很快就会夺取这些能力。这意味着24小时护理,然后是呼吸机和饲管。

“绝不,”他说,“那还不如让我死。”

突然想起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的结尾部分。

何蔓小脑萎缩开始逐渐严重,为了给爱人谢宇展现最好的自己,她决定做手术。手术后脖子以下都瘫痪了,肺功能也开始衰竭,每天靠着氧气瓶痛苦的生活。无法自理的生活让她痛不欲生,多次试图咬掉呼吸管道寻找解脱,但都没有成功。她祈求谢宇给她关掉仪器结束她痛苦的生命,谢宇却以爱之名乞求她活着。

每想到这一幕小编都忍不住难过。他们是多么相爱啊,谢宇多么舍不得啊,可他不能这么自私的让她以这样痛苦的方式“活着”。

后来,谢宇忍痛拔掉了呼吸机。何蔓解脱般的在他怀里睡去。

其实,我们所谓的“活着”不是还有一口气,而是体验生活。

“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最好的告别》会告诉我们,“有些时候生命终点的痛苦难以避免、难以忍受,帮助人们结束痛苦可能是必要的。”在这本书里,作为一名医生的阿图·葛文德很严肃的讨论了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的问题。用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我们对于衰老和死亡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