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健康生活】晚上睡觉爱抱着暖宝宝, 千万别! 小心......
每天健康一点点!
【冬季养生健康生活】
冷空气即将入侵,“暖宝宝”、热水袋等各种“御寒神器”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但有的人使用暖宝宝或抱着热水袋睡了一夜之后,出现了皮肤红斑、水疱、脱皮或发白的现象,又痛又痒。专家表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就是临床上常发生的“低温烫伤”,低温烫伤不同于一般的高温烫伤,虽然表面看起来不严重,但实际上几乎都是深度烫伤,应及时就诊。
暖宝宝睡过夜两腿间低温烫伤
前段时间来了一股冷空气,小李因为平时就有手脚冰凉的毛病,于是用上了“暖宝宝”,他把充好电加好热的“暖宝宝”夹在两腿间,希望缓解脚部冰冷。这的确有效,小李睡了暖暖的一觉。可第二天一起床,他就发现两腿间皮肤发红,还火辣辣的痛。
没有太上心的小李想到是“暖宝宝”发热导致的,觉得问题不大。没想到,第三天皮肤开始破溃,他才赶紧就医。医生说,是“暖宝宝”让小李两腿间的皮肤发生了“低温烫伤”,并提醒他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将“暖宝宝”和皮肤直接接触,也不要睡觉时一直搂着“暖宝宝”了。
长时间接触45℃低热物体损伤皮肤
专家指出,一般人的概念里,烫伤就是由高温所导致的损伤。而实际上,除了高温烫伤,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低温烫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主任郭庆教授解释,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温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烫伤,如同“文火炖肉”。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低温烫伤,甚至认为接触温度不高的物品并不会造成烫伤,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郭庆称,研究表明,在热源温度超过 45℃的前提下,接触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造成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损伤。
较低的温度为什么也会导致烫伤?郭庆表示,第一,当人体的局部长时间与高于 45℃的温度接触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会逐渐适应而不会引起明显的痛觉,而痛觉是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第二,人体的血液流动本来可以带走部分热量,但局部皮肤由于与热源长时间接触而受到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使散热减少,热量积聚;第三,在持续低热作用下,皮肤的表层组织逐渐脱水,最终导致深层组织发生热损伤。
1取暖神器不要紧贴皮肤
2不要长时间用
要避免低温烫伤的发生,日常生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购买正规厂家的保暖设备,最好到较大的商店或超市购买;
2切忌将保暖设备直接接触皮肤来取暖,并且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
以下是几种常用御寒神器的使用窍门:
1使用电热毯时,在睡觉之前提前将之放入被窝,睡觉时将其取出,避免整夜与皮肤直接接触;
2使用暖水袋时,要注意用毯子或小褥子隔热,并离开人体一定距离;
3使用“暖宝宝”时,可放在口袋或用布包裹使用,避免与肌肤直接接触,就寝时勿用。
对于婴幼儿、意识不清者(如植物人、服用安眠药或饮酒者)、智力低下者(如脑瘫儿)、长期卧床的病人、糖尿病患者这几类人,不宜使用贴身保暖设备,因为他们对温度的感知迟钝或者无法表达,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郭庆还提醒,低温烫伤虽然表面看起来不严重,但实际上几乎都是深度烫伤,甚至有的已经烫伤到了皮下脂肪层、肌肉层。因此,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迷信偏方,自行外涂一些酱油、牙膏、醋等,以免加重创伤、增加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