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上)-您必须要学习的知识

2018-01-06 21:40:48 问诊,知识,中医

问诊时一定要主要询问的语言技巧,简而言之,也就是询问的过程中:(1)根据患者的职业,知识结构采用其能理解的语言;(2)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杜绝诱导性提问。

1.问诊的定义:

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常包括: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自觉症状主要靠问诊,问诊并有助于他觉症状的发现,问诊的一般内容及主诉大致与西医问诊相同,首先抓住主诉,即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时间,围绕主诉的症状,深入询问现病史,则需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搜集资料,与西医问诊的重点有所区别。

2.问诊的内容

(1)一般问诊:一般资料,主诉,起病,现症状,病史,诊疗经过。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2)现病史:

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

(3)问现在症状(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 问寒热:

①恶寒发热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

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

②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

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为阴虚内热证。

③畏寒不发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

(2)问汗:注意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发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点。

①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实证。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

②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自汗,多为气虚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虚。

③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

④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不止并见身凉肢冷,属阳气欲绝的“亡阳证”。

(3)问饮食

注意询问是否口渴,饮水多少,食欲食量,喜冷喜热,以及口中异常味觉及气味等。

①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且喜冷饮,属实热;口不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多属虚寒证;口渴不喜饮,多为湿热;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多属阴虚内热。

②食欲与进食:

食欲减退,久病多为脾胃虚弱,新病多为伤食、食滞、或外感夹湿而致脾胃气滞;食欲亢进,多食善饥,属胃火亢盛; 饥而不食,多属胃阴不足。

病中能食是胃气未伤预后较好;病中食量渐增,为胃气渐复,病虽重也有转机。

③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

口苦 多见于热证,特别常见于肝胆郁热; 口酸腐 多属胃肠积滞; 口淡无味 为脾虚湿盛;口咸多属肾虚; 口有臭味多属胃火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