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宫女子大多不好看,原因竟和这些制度有关,特别是第三个

2018-03-30 04:01:04 制度,清宫,第三个

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清代的后宫,上到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妃嫔的制度,也是清朝独有的。清代的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等,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选秀入宫的,而不是根据自己家中有多大的官,当然,家中有官的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但是不可改变的是,一样要却选秀女。这也算是清朝后宫制度的一大特点了,像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一样,为了给皇帝挑选嫔妃,一般都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选秀活动,届时所有的旗人女子都可以参加。

在清朝,秀女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每三年在八旗内部选一次。八旗官员的女儿,凡是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都要参加这个三年一次的选秀机会,确保皇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好苗子。17岁以上的,就可以不用参加了,如果有了适婚人家,就可以自行嫁人。要知道,清朝初期八旗官员的女儿可不在少数,没三年一次的选秀,都可以说是一场大型的“选举盛会”。到了康熙时期,参加选秀的人实在是多得选不过来,康熙就下令,和爱新觉罗有血缘关系的也可以不用来参加选秀了,到了乾隆帝时期,乾隆帝又下令,不在北京本地的小官的女儿也没有必要来了,以此来限制备选人数。

那么清朝又是如何选秀女的呢?每逢挑选的年头,备选女子一个接一个从神武门到顺贞门外等候,由太监领着一个一个的进去,供人选择,备选女子不需要下跪,只是站着,把头低下来,有人叫抬头就抬头,被皇后等人看重的就留下牌子,留下牌子的人算是过了初试,接下来还有另外的人,比如说太后来复试。连太后这关也过了的,就成为了宫廷内子,以后就会指为皇帝、皇子、皇孙、亲王、郡王等成婚。

被选中的宫廷内子,首先会去给皇帝瞧瞧,皇帝瞧上的,就会记录她的姓名、籍贯、父母名氏。而其余没有被选上的宫廷内子,则会养在宫中,享有宫女一样的俸禄待遇。每年的俸禄为年银六两,丝织品六匹,棉花两斤,每天可以吃一斤猪肉、米面七合还有盐五勺。这里面就不得不说一些宫廷的黑幕了,成为宫廷内子的,家里有权有势的,都会找一个皇子、亲王嫁了,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就只有成为宫女等到二十五岁才出宫,若是有人不小心得罪了上面的人,那就会被留到三十五岁,再出宫婚配。想想在封建古代的三十五岁出宫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遭遇。

为什么又说其实被选上的秀女长得都不咋地呢?因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所以在选择宫女上并不选择多么国色天香的,为了防止她们迷惑圣心,有的时候甚至只选难看的。所以,清廷选秀,绝不是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