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手记丨鼓励孩子“发呆”

2018-04-01 23:59:34 手记,发呆,鼓励

夏季的一个晚上,我带孩子去广场玩,广场上正在举办焰火晚会。有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在观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孩子的手,说:“宝贝,你告诉妈妈,这焰火像什么?像不像蒲公英?”小女孩两眼闪烁着好奇的光,她并没有理会妈妈的提问,而是沉醉在美景中。

旁边,另一位年轻的爸爸则严厉地命令身旁的小男孩,说:“好好看,别发愣!等会儿回去要写日记!”男孩瞪了爸爸一眼,很不服气地说:“我是在看嘛!”年轻爸爸大声说:“别光顾着看,要开动你的脑子,想一想那些美妙的词汇,什么流光溢彩、火树银花呀……”

这两位年轻家长煞费苦心,想抓住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但确实有些过度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肯定对爸妈的饶舌和意志强加有些反感。

低头看看儿子,他正直直地盯着焰火,好像身边的人和事都已经离开了他的感知范围。我微微一笑,顺着儿子的目光看向天空。

爸妈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引导,开启孩子的思路,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但绝大部分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爸妈,往往也会限制孩子的思维,阻止他们能动性的发挥。

你觉得这焰火像蒲公英,但是孩子可能觉得就是一朵朵大蘑菇;你想用流光溢彩描绘,但孩子可能会想出更具创意的词。

或者,孩子正在努力地思考,你就给他框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为什么要打扰孩子自己的感悟过程?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呢?

儿子5岁时的一个周末早上,我让他到阳台上写字。半个小时后,我发现他正望着窗外发呆,而笔却未动,我的火气顿时上来了。正要发作,儿子却感觉到了我的存在,兴致勃勃地转头说:“妈妈,我在看小鸟比赛!”

小鸟比赛?儿子用手指着窗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对面楼顶有两只小鸟,一只头是白色的,像雪花;另一只的脸是黑的,像抹了煤灰。它们商量好了,要比赛,看谁跳得高。

雪花小鸟训练了几下,就跳上了楼顶,它还回头看了看,看它到底是从哪儿跳上来的,好记住回家的路;煤灰小鸟还在不断蹦,它不肯认输……”好一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景象!这就是儿子半个小时的“发呆”,收获了一圈天马行空的思维。

是的,孩子的思维异常活跃,不要以为他没做正事儿就是在耗时间,也不要以为他没跟着你的思路走就是在瞎撞,他有自己的思想,他的所思所想也许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说的正事儿的价值。

我相信,儿子那半个小时所看到的童话景象,会成为他成长中非常美好的记忆。

这场焰火晚会上,那个一直没说话的小女孩,受眼前美景的启发,也许正在想象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而那个有点倔头倔脑的男孩子,或许正在勾勒一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那美丽恢宏绝不是爸爸妈妈口中那几个词汇可以描绘的;也许,他们什么都没想,只是沉醉于眼前的景象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尽情欣赏。

即使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想,又有何妨?我们大人,不也时时会“放飞”自己,什么也不想,真实地接受所看到或听到的颜色、形态和声音吗?让那些景象成为人生美好的记忆,而不必强求去描绘它、表达它,又何尝不可?

图文编辑/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