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6种几乎消失的稀罕海货,90%年轻人没吃过也没听过!
今年休渔期将从5月1日开始
目前只剩一个星期的时间
可以吃到新鲜便宜的海鲜了!
还没吃够海鲜的吃货们
抓紧时间过过瘾吧!
往年的休渔期
很多大海货基本上就在市面上绝迹了
有的也是冷藏的存货新鲜度要差很多
在青岛小编今天介绍6种稀有的小海货
有的你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
休渔了买来尝尝鲜吧~
蚝 艮
胶州湾产这样一种鱼:它个头不大,模样也不起眼,住市里的人一般吃不到,只有城阳上马、红岛、河套等胶州湾北岸一带才能吃到。想捕捉到它需碰运气,所以物以稀为贵,价格百元以上都是正常。此鱼拌韭菜是绝配,在饭店里属于节庆宴请的上等菜肴!它的名字叫蚝艮(háo gěn)。
蚝艮每年2-4月份上市,价格不固定,一天一个价,便宜时候也得80元/斤,贵的时候能卖到150元/斤,物以稀为贵,不愁卖,往往是众人哄抢一空。
蚝艮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虽然生长在海水里,却需要稍有淡水进入,也就是所谓的浅滩地带,而且对泥滩的厚度还有要求。
蚝艮只有在涨潮时才从泥里露出来。捕捞蚝艮用小网,将网具插在泥滩中,围成一个直角,出来的蚝艮撞到网上,就会钻到网具上的小桶里,退潮时渔民过来收网。下网的地方距离岸边至少10公里,每次收网来回需要4个小时。运气好的时候,当天捕捞的蚝艮分拣出来能有一斤。运气不好时,忙碌一天一无所获也是常有的事。
其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蚝艮鱼产量还很多,村里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而如今,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都未必认识它,不光市场买不到,连大酒店里都断货。
别看个头小,但蚝艮的味道很棒,凉拌韭菜是绝配!奇怪的是,大多数鱼凉拌会发腥,但蚝艮拌韭菜非但没腥味,味道更加鲜美。蚝艮拌韭菜是城阳当地人们最喜欢的下酒菜之一,去饭店点一盘,绝对是上的了台面的名菜!
泥 蚂
泥蚂,青岛人又叫“泥瓣儿”,生长在胶州湾沿岸的泥滩中,有手指头肚大小,颜色呈灰白色,外壳很薄,落潮后大多喜欢在平坦的水湾软泥中爬行,乍看上去像蜗牛。
在以前,泥蚂是作为一种“零食”存在的,把炸熟的泥蚂晒干,用木棍类工具轻轻敲打,外面的薄皮碎开,用簸箕扇净,留下的就是泥蚂干。再用新鲜向日葵叶子围成碗状,抓一把泥蚂干放在叶子中,然后就可以拿着“小零食”去和朋友们聊天了。
如今泥蚂也变成稀罕物了,即使市面上有卖的,想买还得赶大早,否则就只有去酒店吃的份了。
然而在酒店里,也未必能吃上本地产的泥蚂,除非酒店有地地道道的本地渔民供货!
末 货
末货其实是一种很小的虾仔,现在俗称“纳米虾”,多见于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一带,青岛的其他地方则少见,加上个头极小,在市面上销售时,多被人误认为虾酱。
“海西的末货,越小的越贵。”因为数量少,末货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市区的有钱人常托人到前海西买末货。在当地每逢末货上岸,海货贩子立即抢购一空。
新鲜的末货以白色为佳,随着上岸的时间延长,末货的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成红褐色,这是它开始变质的原因。
新鲜色白的末货,人们大多以盐水煮食,用葱白挑之食用;色泽变红的,可以用作炒鸡蛋或者加盐腌制后发酵作为虾酱食用。
以前渔民们吃黄鲫子鱼就是用花生油煎一下,再用单饼或者煎饼卷着慢慢品味。而这样的场景如今已经见不到了,随着黄鲫子鱼产量锐减,现在基本都被一些海鲜酒店收走,百姓的餐桌上已难得一见。
西施舌
西施舌,别名车蛤、土匙、沙蛤,为蛤蜊科动物。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西施舌是岛城一种传统名贵海鲜,与海参、鲍鱼并称为“海中三珍”。近年由于产量骤减,渔业部门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2012年,“泊里西施舌”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个性浪漫性优雅的郁达夫,也被西施舌的美味折服,曾在1936年专门撰文写道:西施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汤适宜,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除了以上几种海货
你吃过或听说过几种呢?
你还知道青岛有哪些稀有海货?
在评论区跟大家分享下吧~
在青岛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