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四十年 | 可口可乐与中国的故事二 | 第一个吃“螃蟹”的西方消费品
享乐主义和意识倾销的代表
现在如果大家想买一瓶可口可乐,可以在路边商店很轻松的买到。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却经历了诸多波折,这个波折的过程都可以用来写一篇历险小说了。新中国成立后,可口可乐一度被视为享乐主义腐朽堕落和国际霸权的文化象征。大文学家茅盾甚至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剥落“蒙面强盗”的面具》,干脆把可口可乐视为美帝国主义“倾销”到全世界的“特产品”,“腐蚀被侵略民族的青年们的意志”。
第一个吃了“螃蟹”
1978年,中国局势渐渐明朗,开放改革暗潮涌动,中美关系出现新的转机。随后可口可乐迅速行动,几经曲折后终于在1978年12月13日与中粮总公司在北京饭店达成协议,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当时,《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撰文认为“终有一天,可口可乐会拥有比美国本土更大的一个市场(中国)。”
始建于1900年的北京饭店
见证了可口可乐重回中国的历史
巧合的是,与此同时,在北京饭店同一层楼另一间会议室里,中美两国正进行恢复邦交的谈判。4天后的12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天后的12月18日,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画面
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邦交,在中美建交仅仅三个小时后,可口可乐便宣布重返中国市场。在离开中国30年后,可口可乐终于重返中国大陆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1979年1月,在中美建交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由中粮总公司安排,在香港五丰行的协助下,第一批3000箱可口可乐,从香港出发,乘火车前往北京和广州,成为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第一个重返中国的外国消费品。
第一批到达中国的可口可乐
据说麦当劳也曾憧憬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他们认为快餐食品能减少中午吃饭时间,增加劳动时间,是经济复苏时期所需要的。但是,历史还是让可口可乐第一个吃了“螃蟹”。麦当劳等到11年后的1990年才正式进入中国。
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
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幕
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感叹可口可乐的敏锐的政治和商业嗅觉。可口可乐敏锐地观察到破冰的迹象,再度返回了中国大陆市场。可口可乐红白相间的瓶子,在当时的红色中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国宣布对外国人开放,愿意进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经济。
可口可乐的红白瓶身
大家纷纷来取经
1981年4月15日,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生产瓶装“可口可乐”饮料的车间在北京正式投产,由美方供给原浆。根据和中粮签的协议,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装瓶厂,由中方提供厂房,可口可乐赠送一条先进的生产线。几经周折,可口可乐装瓶厂最终落址北京五里店的中粮下属北京烤鸭厂的一个旧厂房。
可口可乐在新中国的第一条生产线
五里店处于偏远郊区,条件十分艰苦,连自来水也不通,只能靠机井水。为了保障水质,可口可乐为北京厂提供的是反渗透水净化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处理设备,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项技术。考虑到未来提高产能的需要,可口可乐提供的生产线全部是自动化的,能实现每分钟最大灌装1200瓶以上,相当于当时西方国家的先进水平。在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可口可乐总计派出了180多个人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北京,帮助安装设备,调试和培训中国技术人员。最终考虑到员工的熟练程度、中国市场的需求和设备保养维修的便利,投产初期实际生产速度是每分钟300瓶。
北京厂对中国的饮料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内饮料行业,制药行业都前往参观,所有人都对可口可乐的严格的质量管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反渗透的水处理设备和一分钟1000多瓶的生产速度,依然是中国饮料行业的主流。1981年4月,试运营一周的生产线正式投产,第一批中国大陆灌装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
“两乐”的市场逐鹿
也就是在这一年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可乐也来到了中国,并开启了它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上近四十年的“相爱相杀”之路。
百事可乐VS可口可乐
当然,中国本土也涌现出幸福可乐、天府可乐、北冰洋等饮料企业。但是,本土饮料企业却不是两乐的对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乐水淹七军,大肆收购和兼并本土饮料品牌。从此,中国本土饮料市场被两乐长期霸占,这是后话了。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街头的“幸福可乐”广告
在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帷幕的关键时刻,可口可乐在中美恢复关系的背景下抓住机会,几乎以无缝对接的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可口可乐向中国人民展现了作为一个成熟品牌敏锐的政治和商业嗅觉。可口可乐,随着这个“市场先锋”进入封闭、落后已久的中国市场,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巨变时刻的到来……
文字|张 驰
编辑|轩金鸽
审核|刘英华
黄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