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选择董仲舒这一派系的儒家思想来治国?
儒家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可在先秦时期却只能算最具影响力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并没有那个学派占据主导地位。直至西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儒术,奠定了儒家的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
可想一想 纵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 是诸子之一,却为何后来会独尊儒术呢?
小编来给大家说说自己的观点
中国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各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 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注重道德伦理 的作用,崇尚仁义。但在先秦时期小国林立,战火不断,需要的并不是仁政。这就导致了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几乎无国采用的局面。而以法家治国的秦朝逐渐强大并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以后,法家也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打压其他学派,儒家也因此元气大伤。随后秦朝很快就灭亡了,也证明了光靠法家来治理是不行的。
但秦朝快速的灭亡给了其他学派的生存空间,随后汉朝建立。但此时的汉朝因为秦统一六国后的快速灭亡又经历诸多战争而建立的汉朝基本上残废的。就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因此社会矛盾也开始显露;此刻的统治者正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董仲舒的新儒学——董学
董学是董仲舒专门针对统治者而创造的。它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五行、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诸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改造的基础上,而仿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受"、大一统"、"三纲五常"思想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这正符合汉武帝的需求,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权、愚民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
因为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儒家从此成为官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