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最具悲剧性的虎将,率一万囚徒为王朝续命,项羽手下恐惧自杀
章邯是秦朝著名将领,是个军事奇才,他是秦朝最后一员大将。
陈胜手下的大将率领几十万军进攻戏水,胡亥大为惊讶,问章邯:“怎么办?”章邯说:“盗贼已经来这里,兵重势强,调发县城的军队为时已晚,不如释放骊山刑徒,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抗击敌人。”
于是数万“骊山囚徒”临时组建的“囚徒军团”展露出可怕的“向死而生”的战斗力,他们打垮周文的军队,破曹阳、破渑池,逼得周文自刎,又向荥阳进军。
章邯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逼着陈胜遁走,在章邯围城的攻势下,陈胜先是守城不出,后在慌乱中被自己的车夫杀死,剩下的军队干脆降秦。
章邯的屡战屡胜延续了秦朝的性命,秦朝得以苟延残喘,这是他个人的功劳,也是这支军队的厉害。
那么他为何能在短时间内操练这么一支精锐之师呢?
在章邯被项羽打得快断气的时候,他的军队焕发的战斗力依然令赶来援助项羽的军队吓尿,主将不敢前进逗留四十多天,最终被项羽杀死。
可见这支军队依然是很有威慑力的,如果单单是骊山囚徒,恐怕难以让正规军都心生恐惧,事情只有一个可能,这支军队的主力并非“骊山囚徒”。
章邯军队组成结构一直是在变化的,不是一直以“骊山刑徒”为主力,一开始骊山刑徒用来应急,这些人本是死囚,突然被告知可以戴罪立功,肯定拼命表现不畏生死(已经死过一次了,当然不畏生死),秦国的封爵制度告诉他们,如果跟反秦武装厮杀成功,不但可以赦免罪过,还能分给田产,封侯封爵,改变社会阶层。在这种制度的感召下,别说一群刑徒,就是一般良民都会奋力厮杀。
秦军从商鞅变法后一直是不要命的打拼状态,谁见了都哆嗦,所以“骊山刑徒”的战斗力即使不如正规军,光那种“狠劲”就让二把刀的反秦武装浑身战栗了。
当然骊山刑徒只是应急用的,章邯在中后期指挥的都是成熟的、由卫卒组成的秦国军队。
一开始也不完全是由骊山刑徒组成,还有秦国的正规军队中尉军。
骊山刑徒只是应急用的,后期的卫卒兵源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这些都是关中弟子,有可靠的军事素养,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操练,战斗力是可以保障的。
在章邯击退周章后不断从后方补充兵力,骊山刑徒的比重就越来越少。
不过提起章邯的个人指挥才能,也确实是厉害,他的厉害不在于多么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在于当机立断。“断”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很多人都犹豫不决,当断不断,而一个优秀将领一定是有决断力的。
函谷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越过函谷关,关中平原就一马平川了,在函谷关上谁能强占先机,谁就是赢家。如果周文不是在“戏水”而是在骊山驻扎,将骊山刑徒据为已用,章邯凭一己之力也难以阻挡。
周文为何没占据骊山这个有利位置呢?
在《秦帝国的崩溃》一书中指出,“周文遭到严阵以待的秦中尉军的阻击”。
“驻在首都咸阳近郊、能够随时调遣出动的野战部队,唯有中尉军。”
这就解释了章邯率领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是一支由高级军官组成的,训练有素的,驻扎在宫廷内外的中尉军,他们一方面看守骊山囚徒,一方面守着“戏水”这道防线。
说起章邯的卓越战绩,还不得不说一点,秦国的军功制度。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根据《军爵律》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执行极其严格的户籍制度,举国为兵,按头颅数目统计战功,按斩杀敌人头颅数目给予田宅、封侯封爵,士兵莫不卖命,仅靠打仗就可以改变阶层。
严格的户籍制度让人们一直在服兵役,兵役与劳役不分,即使兵役服满转为预备役,仍然每个月服一次劳役。
高度中央集权又让秦国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所以章邯能短时间内“训练”一支精锐之师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