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最后一战,清军死伤无数,多尔衮说:此人不除,明朝不亡
出生在米脂李姓人家的李自成,他是李继迁的后人,不过他家境贫寒,他父亲死后,家里没有收入来源,他就接替父亲在驿站当驿卒,也就是现在的快递。
李自成从此开启了倒霉蛋的旅程,他先是被人诬陷丢了工作,又被追债的人百般折磨,差点虐死,后来妻子与别人通奸被他抓到,他连杀两人,又背上人命官司。这种人干啥都没活路,只有一条路——造反。
他以“均田免赋”为旗号,很快将起义队伍壮大起来,最终有百万流民跟随他造反。
那么拥兵百万的李自成,为什么打不过十二万八旗铁骑呢?是不是他领导水平太“水”了呢?
很多人说李自成领导大军有百万之众,但事实上历史也有谣言,有的时候数据并不准确,或记录数据太过宽泛,一场战役动辄说百万,其实有很多都是跟随在部队后面的不能打仗的后勤军队。
李自成根本没有所谓的“百万大军”,他的流民大军虽然看起来有五十万,除了老弱妇幼,能打仗的青壮年也就十万,如果他真手握百万大军,吴三桂不可能背负汉奸骂名降清,一定会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也是无毒不丈夫的典型,心狠程度不亚于刘邦,连父亲死活都不管,估计对女人也就那样了,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放弃利益,尤其是在他个人生死面前。
吴三桂是对两边都很重要的人物,他像一个砝码,无论放进哪个秤盘,另一个就有败亡的危险,而他再三思量,认为投李自成他与多尔衮势必有一场恶战,他手中的五万关宁铁骑是他最后的本钱,也是他能够进行政治谈判的筹码,如果拼光了本钱,吴三桂也活不了。
满清有十万精锐,女真的战斗力大家都知道,绝对比闯王手下的流民战斗力强,女真吃喝训练都在马背上,后金时期有一女真当三蒙古之说。
所以吴三桂权衡再三,决定降清,多尔衮何等精明,他知道吴三桂心里的盘算,逼着他剃发易服,也就是说他永远不可能作为一个明朝的将领再举反清的义旗,永远不会在清朝即将得胜的时候突然从背后捅一刀。
吴三桂剃发易服后,他这个人就算是完了,案底彻底黑了,他只有一条路——永远效忠清朝。
在一片石战役中李自成打得非常辛苦,一片石在山海关附近是重要的关隘,多尔衮率领的满洲铁骑兵马披着甲胄,百步之外无法洞穿,战斗力异常强悍。
而李自成手里的闯王军不过七八万,加上流民拼凑够十万军,吴三桂关宁铁骑和辽军五万,地方团练两万,满清军队十二万,这么算下来双方的兵力对比是2:1,李自成以一当二,可想而知战况多么激烈。
大家都知道这一战的重要,也就是这一战奠定了清军入关的根基。
多尔衮一直在距离作战地点两里处的地方观战,他将战况看得清清楚楚,他看到李自成军队已经拼杀得没力气了,跟吴三桂消耗得差不多了,十二万满清铁骑才精锐尽出。
李自成身先士卒冲在前线,连命都不要了,他的大将多数受伤,但他仍能镇定自若指挥剩余军队撤退,在明清联军的追击下仍然能有秩序地退向北京。这是满清第一次在占据绝对优势的野战中,没能全歼敌人,甚至没能击溃敌人,让敌人有秩序地撤退了,保存了实力。
清军在跟李自成交手的每一场战役打得都很激烈,几乎都是硬仗,甚至还被击败过。这是多尔衮遇到的最顽强的敌人,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李自成的军队,不留后患。
所以满清是联手吴三桂和北方豪强地主的力量,以绝对的兵力优势碾压李自成,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的确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