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前, 家长用这5招奖励孩子, 成绩至少提高20分! 抓紧看

2018-01-03 03:19:07 期末,奖励,抓紧

期末将至,用正确的方式奖励孩子,孩子更有动力学习!

——睿妈

转眼学期已过大半,孩子们开始进入到紧张的期末备考中。

而每到这时候,家长们就会开始重复那些看似鼓励的话:

期末考到班里前十名,就给你买台新电脑!

期末考好了,过年的压岁钱全给你,你自由支配!

这次期末考试比上次进步的话,就满足你一个愿望!

为了给孩子的学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家长们可谓绞尽脑汁,定计划、给承诺、用奖励刺激孩子,只为孩子取得好成绩。

家长们以为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让他们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充满干劲,但最终的效果可能并不尽人意,孩子还是拿回了让你失望的成绩单,他们的礼物泡汤了,你的焦虑也更添了一层。

其实,奖励孩子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奖励,正确的奖励方式可以让家长和孩子都从中获利,而不当的奖励方式只会事倍功半。

01

奖励不等于贿赂

适时奖励是合理的,但贿赂则会滋生孩子的坏习惯,很多家长把奖励和贿赂混为一谈,分不清它们的区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孩子放学回家做作业,如果他一点都不专心,玩玩笔抠抠手,一个小时过去了,作业本还空空如也,父母再怎么催促都没用,孩子就是不写作业,这时父母可能就会妥协,承诺孩子如果好好把作业写完,就给他买想要的玩具。这种情况叫做贿赂。

如果孩子在写作业之前,父母就承诺孩子,如果你今天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认认真真完成家庭作业,那就给他买那个喜欢已久的玩具。这种情况叫做奖励。

这两种情况很好地说明了贿赂与奖励的区别。贿赂是父母在对孩子束手无策时采用的“被迫奖励”行为,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表现不好也没有关系,因为父母会为了纠正他们而给予奖励。长此以往,孩子的坏习惯不但得不到改正,反而会越发肆无忌惮。

而奖励是对孩子正面行为的认可。让他们知道只有表现的好,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鼓励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策略。

02

对孩子的投入进行奖励

哈佛大学弗莱尔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

第一组的孩子,获得了“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获得了“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实验结果显示,完成读书、做题就给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有显著的提升。而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这是因为,读完一本书、按时做完题目等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明确的行动,孩子们知道如何去做,只要认真读书,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业,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这种因果关系是很容易理解的。

相反,考高分给奖励是一个大方向,虽然孩子们愿意通过努力来获取奖励,但却不知道具体的做法,不知该从何入手,所以提高成绩也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最好的奖励方式是对孩子的“投入付出”进行奖励,在他们获取成果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要比只注重结果好得多。

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期末考试能够取得进步,可以给他们制定一个系统的复习计划,每天的任务是什么,每周的任务是什么,如果孩子完成了,就给予一个小小的奖励,等到期末成绩真正有所提高,再给予一个较大的奖励,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有回报的真理,任何成功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03

奖励的参考目标要具体

上述实验除了告诉家长要对孩子的投入进行奖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该如何设立奖励的参考目标。

很多家长总是会把“这次考好了就奖励你什么”,“这件事做好了就给你买什么”这种话挂在嘴边,但其实这样的奖励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模糊,他们不知道做得好的标准在哪里,什么样的结果才算做的好,所以家长需要对奖励的参考目标做出具体的规定。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强弱项,比如孩子上次考试语文得了70分,数学得了80分。那期末考试的奖励目标就可以设定为语文要提升10分,数学提升5分;比如上次在班里占第10名,这次的奖励目标就可以定为前8名。以此类推,将参考目标以数字的形式明确细化,孩子就会对努力的方向更加清晰。

生活中的各种小事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制定孩子的起床时间、洗漱时间、就寝时间,如果他可以连续做到一周,那么就给一个相应的奖励。简单明了的目标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制定奖励的参考目标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能好高骛远,定下难以企及的目标,这样的话,奖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04

采用合理的奖励方式

我们鼓励家长在设定奖励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想法,因为只有设立符合孩子期望的奖励,孩子才会有为之奋斗的积极性。

但是家长也不能一味顺从孩子的期望,对于奖励的设立,需要充分考虑其合理性。

很多家长都简单粗暴的把金钱当做奖励的手段,成绩提高了给多少钱,做一次家务给多少钱,但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

对于初高中的孩子,给予金钱奖励的效果较好,因为他们大多对金钱有了自己的理解,如果家长过度限制他们的钱财支出,可能会引起反感。此时更重要的是在物质奖励之后,家长要教给他们正确的理财观,花钱不要大手大脚,养成记账的好习惯。

但初中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他们对金钱还没有健全的概念,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他们对金钱有过度的欲望,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相对于金钱奖励来说,我们更提倡精神奖励,比如带孩子去一次远途旅行,给孩子买一台电脑,全家人去吃一次大餐等等...甚至小到一个微笑或一个亲密的拥抱也都是不错的奖励方式。

05

奖励一定要兑现

“曾子杀猪”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

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但儿子哭着喊着要跟着去,为了让儿子听话,她便对儿子说:“你回去,我回来时为你杀猪。”本来只是哄孩子的一句玩笑话,但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给他儿子杀猪吃。妻子说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你还当真了。曾子反驳道,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曾子用言行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一定要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家长的奖励只是口头说说,根本不打算兑现。那么到最后,孩子发现所谓的奖励不过是谎言,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以后再也不愿相信父母。

等到下次父母在用同样的奖励手段激励孩子学习时,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相反,如果父母积极实施对孩子的奖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惊喜。当父母下次再用奖励手段时,孩子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不仅仅关乎信任问题,更关乎家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