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如何教孩子打架? ”

2018-01-03 16:20:34 打架,那么,如何

最后,你应该这么告诉孩子:“打架是不好的,但是如果别人一直欺负你,应该保护自己。”

被欺负因为不会打架?

今天浏览某社区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个四年前的问题。一位孩子被在校园被欺负的家长,求教广大网友:如何教孩子打架。

家长提问的初衷是“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成长”,看起来这个提问有些滑稽,却十分有代表性,折射出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正如我以前说过的,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首先家长需要转变的是,我们不需要教孩子如何打架,而应该教他们如何正确的保护自己。如果家长的观念是,教孩子如何打架,那么孩子心理上,会产生“打架既是正义”这种错误心态。

你的童年打过架吗

大多数男性,在小时候,都至少进行过一次打架。从概率上来说,“孩子打架”是一个很高概率,并且十分普遍的现象,存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校园。所以许多家长,尤其是男性家长,一看孩子受伤,就能判断出,是不小心摔伤,还是被人打伤。

除了普遍之外,“孩子打架”也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直存在。

你可能会疑问,既然如此,“孩子打架”如此普遍,孩子被欺负,是不是可以不用管?

这得分两种情况来判断。

偶发且严重性低。孩子们打打架,绝大部分是这一种。这种情况下,一般我们是可以不用管的。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总要学会与他人竞争、交往,也要学会面对各种情况。但如果你观察到自己孩子不会处理这类问题,或者有明显的心理转变,就必须要重视并处理了。

频繁或严重性高。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足够的心智能力去面对,很可能会造成影响终身的心理、生理伤害。并且很可能这种情况涉及违法。作为家长,必须主动进行了解与介入。

一个字的区别,却是本质区别

还有一个概念,可能很多家长不能很好的区分。什么是打闹?和打架有什么区别?

从词义上来说,“打闹”是用语言和行动来开玩笑;“打架”是有暴力倾向的打斗。具体到孩子身上,有没有暴力倾向是最基本的分别。“打闹”一般不带有敌意,孩子也不会感觉“被欺负”,而“打架”往往伴随着潜在带来的主观伤害。

拿小猫作为例子最好理解,小猫打闹的时候,会互相追跑,抱在一起轻咬,但一定不会身处指甲,也不会真正的用力。而如果是打架,则会全身毛竖立、露出尖牙、吼叫威胁对方,打起来时候,指甲伸出,一定会造成真实伤害。

欺负者与被欺负者关系怎么形成的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一下打架双方,也就是欺负者与被欺负者,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欺负关系。

欺负者。首先,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会主动欺负人,一定是在生活中,接触过暴力场景。这个场景可能是家庭暴力、影视作品等等。再者,有欺负倾向的孩子,往往心理上存在感情缺失,需要通过施暴获得感情慰藉,这种感情可能是自我表现、获取他人的认同、宣泄家庭关系不和谐等。最后,其家庭教育一定存在问题,缺乏正确的引导,比如小时候生气便乱打人,家长没有梳理情绪,培养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法方式。

被欺负者。一般性格比较内向,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不容易融入群体,导致在同龄人里被边缘化。而边缘化便是会被欺负的“弱者”。

作为家长要怎么对待

前面说了这么多,终于到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来谈谈家长什么时候介入,要怎么介入。

了解真相。我们先要了解清楚打架的事实真相。涉及的问题包括且不局限于:打架的起因是什么?打架的严重程度是怎么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有没有进行自我保护?只有了解清楚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造成的影响,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分析处理。接着,我们应当根据这些因素,分析用什么样的处理。比如严重程度不高,我们是否还要汇报老师?汇报老师后,是否会对其造成自尊心的打击?如何教导孩子,避免以后产生同类型冲突?情况严重的话,是否要动用法律?是否要带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教育?……

重在教育。君子不立于围墙之下,预防往往比解决更有意义。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培养其社交能力,是我们家长最需要做好的两件事。

然后我们再说说,如何教孩子“打架”。

强烈建议让孩子去学习一项体育运动,无论篮球、足球、羽毛球,还是拳击、散打、跆拳道,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培养其社交能力。

最后,你应该这么告诉孩子:“打架是不好的,但是如果别人一直欺负你,应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