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方 : 做个70分的妈妈刚刚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从古至今,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父母都认识到孩子的0-6岁,会影响未来的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所以父母们一方面让孩子走入早教机构,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训练,另一方面,也从自身做起,努力做个好妈妈、好爸爸。很多妈妈们开始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听各类育儿讲座,看各类育儿书籍,参加各类学习提高班,一直在努力往“好妈妈”的目标迈进。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以后,很多家庭觉得老大“教育失败”了,那么老二千万要“着重培养”。
于是,“好妈妈”出现了。这些妈妈精心呵护着孩子,疼惜孩子,特别地关心孩子,尽可能给到孩子她所能给到的爱:平日里小心谨慎,温和地跟孩子说话,认真专注地倾听孩子,从不发脾气;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生怕孩子这磕了那碰了,这没吃好那没吃好;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明白了很多敏感期知识和早教知识,希望能给孩子建立一个积极正向的人格……那么,这样的妈妈就是孩子需要的“好妈妈”吗?
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理论——“足够好的母亲”。
谁是温尼科特?
温尼科特1896年出生于英国,是英国第一位接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也是一名出色的儿科医生。尽管他自己并没有孩子,却在抚养子女方面为公共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温尼科特在BBC电台做了大约600场系列节目,不知疲倦地在全国各地演讲,并出版了15本书,其中包括畅销随笔《家是我们起程的地方》。
温尼科特完成了数千次咨询,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母亲与婴幼儿关系的研究,因为更倾向于研究儿童精神病学,最终成为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长。他一直对来源于儿科学、儿童精神病学,适合于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的语言精神分析感兴趣,并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精神分析的论文,这些都被收录在自己的书里。
“足够好的母亲”的理论在谈什么?
温尼科特发明的最伟大的精神分析术语是“good enough mother”,翻译成“足够好的妈妈”。温尼科特认为亲子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若缺乏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则幼儿在发展上会发生停滞现象,而其精神上的症状就会在其发展上的停着点上表现出来。温尼科特强调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温尼科特认为在养育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似乎并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 而是母亲对幼儿缺乏应答敏感性,即她对幼儿需求如何“处理”。
足够好的母亲即指在婴儿出生后数周内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的心理状态,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主体性、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 越来越关注婴儿的活动, 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 能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这种“原始母性专注”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婴儿感到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事物,当他感到饥饿时, 乳汁就会流出。零散的愿望和需要自发地浮现,当这些愿望和需要获得满足后便消融于时间的长河之中, 得以感到持续存在。这一时期即婴儿生命最初几个月的体验质量是婴儿今后成人期个体状态的关键。
足够好的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她逐渐适应得少了, 而婴儿将根据其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付她的失败。好母亲和坏母亲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犯不犯错误, 而在于如何处理所犯的错误。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 同样关键的是, 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这时母亲慢慢地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 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 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 妥协,因为他人也有自身的需要和计划。
如何理解“足够好的母亲”?
“good enough mother”最开始翻译成“足够好的母亲”,这非常容易被误解成“做个好妈妈”,其实原文里还有“够了就行了、不要过分好”的意思,所以后来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
如果说,在“坏妈妈”(指孩子哭死也不管的妈妈)和“完美妈妈”(指无微不至关心着孩子的妈妈)之间有一个过渡的话,“足够好的妈妈”应该在其中间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足够好的妈妈”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更好。给少了不够好,你给多了就过分的好,给多了跟给的不够是一样的,同样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尤其在婴儿期,更偏向于“足够多”,即少了是不太好的,所以定义为“70分妈妈”,最为精准。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要能够给到孩子一种“抱持性环境”。这种“抱持性环境”可以在婴儿的自我满足中给予他认可,同时在婴儿经历挫折时给予他保护。温尼科特用了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环境。一个例子是,一个孩子在父亲的肩膀上玩耍,然后孩子说:“我是世界的主人!”这时候,父亲举起孩子的双手,赞赏地接着说道:“你就是世界的主人。”第二个例子是,机场里,飞机巨大的轰鸣声把孩子吓地哭了起来,这时父亲用自己的手臂把孩子抱在了怀里。这两个例子从两个方面描述了“抱持性环境”对婴儿的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当然,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的,但是抱持性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母亲提供给的这个环境。
随着时间推移,做妈妈的要开始慢慢接受孩子在长大的事实:孩子在远离我们,孩子能跑更远的地方,孩子要自己去接触外在的世界。这就是我们说的要“放手”。妈妈们在慢慢地“放手”,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他们的挫折,接受外在世界带给他们“恰到好处”的挫折。“70分”的妈妈,能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而一个忽视、冷落、粗暴、严厉的父母则会让挫折变成伤害;一个控制力超强的妈妈,将使孩子丧失生活的体验,失去成长的空间,个体性成长被扼制……
“给孩子太多的父母” 容易带出多动的孩子
我去全国各地园所讲课,妈妈们咨询的最常见问题就是孩子“多动”。这些孩子表面看起来很顽皮,一会儿动动这儿,一会儿动动那儿,老是停不下来。上亲子课时,所有小朋友都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听课,就他一个人跑来跑去,抓都抓不住。在家里他一刻也闲不下来,做事常常没有耐心,往往做到一半就去干别的事情。家里只要一来人,就兴奋的不得了,到处撒欢,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所以很多父母就问我,“多动”是怎么形成的?到底该怎么办?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心理学研究发现,所有多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极其投入地照顾孩子的。父母从心底里对孩子充满兴趣,竭尽全力付出,没有人抛弃孩子。
可能很多人就奇怪了,怎么父母这么关心孩子、投入精力去呵护孩子,孩子反而出问题呢?问题就在于,这些父母是怎么关心和投入的呢?多动孩子的父母有这样一些特征:
① 父母关心孩子却不能正确理解孩子;
② 父母与孩子玩耍却要控制孩子的游戏;
③ 父母关心孩子却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甚至还隔离自己的情绪情感;
④ 父母所说的所做的完全不一致,自己就言行不一致;
⑤ 父母常常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前面,却把孩子的需要在后面;
⑥ 体罚打骂孩子。
所以,这些父母都是“不搭调”的父母。他们过于投入和关心,但投入关心的又不着调,跟不上孩子的节奏,不能很好地顺应孩子内心真实地感受,就很容易出问题。
在这里,给很多“好妈妈”一个忠告:“避免太精细地喂养!”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过犹不及”,是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地用在妈妈给孩子的爱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偏左不好,偏右亦不好,少了不好,多了亦不好。
现在,整个社会在抚养孩子方面有了进步,开始重视孩子教育了。我们会花更多时间、精力和我们的孩子在一起,但我们仍然没有做到温尼科特所强调的:“足够好、刚刚好”。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仍然要控制、要完美,我们仍然要过度呵护、过于精心,我们其实是从过去那个“太坏”的极端,一下又蹦到了“太好”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