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你的骄傲, 要从读懂孩子的心理开始!

2018-01-04 22:51:00 骄傲,读懂,心理

经常听到家长感叹读不懂孩子的心理,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搞不懂,三四岁的孩子家长也搞不懂,可能大多数家长都盼望着能学会孩子的“读心术”,因为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心思,是难以教育好孩子的。

曾经有一位妈妈请我给她推荐一本好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因为她不大能搞明白孩子的心理。遗憾的是研究心理咨询将近二十年了,恕我孤陋寡闻,还真没有看到一本能够指导家长读懂孩子心思的书。

很多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书不可谓不科学严谨,也有充足的实验数据支持,可惜或者显得很“宏观”——告诉你的是一些有统计意义的知识,与孩子的心思没有关系;或者是让人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各个细节研究得很深入,但是不能知孩子心理之全貌,无助于明白孩子小小的心思。

怎么办?苍天啊,大地啊,如何才能读懂孩子呢?

抛开拐弯抹角的理论、知识,直接去读懂孩子

先举个小例子

禅宗讲,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让我们抛开那些拐弯抹角的理论、知识,直接去读懂孩子。

上一年级的孩子昨天做完了作业,谁也没要求她,自己就开始兴致勃勃地开始朗读没学过的课文了。我在旁边很喜欢地听着她悦耳的童音,偶尔听到一两个错误,便和颜悦色地给她“及时”指出来,开始孩子马上就改了,但连续指正五六次之后孩子不高兴了,发了个小脾气:哼,不读了。

我马上明白了我的错误!其实如果是我自己正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别人一会儿告诉你这儿不对,那儿不对,虽然明知道是好意,我也会觉得有些扫兴。只不过大人会忍耐,喜怒不形于色,而孩子天真率直,直接表达罢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常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他会怎么想呢?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孩子的心理其实和大人是相似的,基本心理反应已经和大人一样了。都是喜欢鼓励,讨厌批评;成功则喜,失败则不爽;被尊重则欣然,被鄙视则恼怒;自由自在就舒服,被限制则烦恼;喜欢顺利,不喜欢挫折;心里烦躁则容易发火......只不过大人经过训练或磨练,能够克制或忍耐,或者可以有更高的境界罢了,但是其基本反映机制是几乎完全一样的。所以,如果你想读懂孩子,就先想想如果是自己,是否也会这样。

想想自己,再去理解孩子

注意鼓励与批评

妈妈把孩子的作文说得一无是处,结果越来越不喜欢作文。鼓励了他几次后,文思泉涌,再没听他吵作文难写。大人是否也是喜欢鼓励,讨厌批评呢?

不要逼迫孩子

即使是好东西,逼着吃也会倒胃口。一位孩子的奶奶是数学老师,有了这个优势,错了就得讲一直到会,结果孩子很烦数学。大人是否也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