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元宏雷霆万钧汉化改革

2019-03-19 01:54:04 雷霆万钧,元宏,汉化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元宏雷霆万钧汉化改革

上一集说道拓跋焘450年因国史案不得不杀了他的“丞相”—崔浩,之后甚为悔恨;

451年又因太子手下贪财,诛杀了东宫大批官员,太子拓跋晃忧惧而死;

一年后,公元452年,北魏战神太武帝拓跋焘神秘的死于宫中,这个谜案和东晋孝武皇帝司马曜的死于张贵人一样,北魏朝廷居然没有人调查;

《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后世祖召,允升阶歔欷,悲不能止。世祖流泪,命允使出。左右莫知其故,相谓曰:“高允无何悲泣,令至尊哀伤,何也?”世祖闻之,召而谓曰:“汝不知高允悲乎?”左右曰:“臣等见允无言而泣,陛下为之悲伤,是以窃言耳。”世祖曰:“崔浩诛时,允亦应死,东宫苦谏,是以得免。今无东宫,允见朕因悲耳。

从后来的既得利益者角度分析案情,此案的幕后应该是当时的赫连皇后(赫连勃勃之女为报父兄之仇),她下诏让太监宗爱拥立皇六子拓跋余,并杀死了皇三子拓跋翰和拥立他的大臣官员;反正这种属于传统的狗血宫斗剧情;

452年,上台仅7个月的拓跋余想诛杀宗爱,结果宗爱先下手,大臣们拥立前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宗爱用过大刑之后,那肯定是承认了前后一切罪状,被诛灭五族;数月后,赫连皇太后也突然病死了,弑君案子,当时的历史这么草草带过了;

拓跋濬上台当年马上就是恢复了佛教,第二年,立皇后冯氏,立拓跋弘为皇太子;460年20岁的拓跋濬下令让高僧昙曜 负责 凿窟雕佛;

昙曜经过工程勘察,决定选择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附近武州山南麓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此处为砂岩石结构,最适合雕刻。担任雕凿的石工,多由凉州迁来,凉州刻佛历史很久,这些工匠有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他所开创的石窟共有5座,称为昙曜五窟,原意为北魏五帝祈福。每座规模都很宏大,窟内各雕一尊石像,高达40尺至45尺,第5座的石像最大,高约50尺。其中最大的石窟可容3000多人。五处洞窟雕刻的是造像五尊,体型高大,面相方圆,深目隆鼻,神情庄严肃穆,身躯健壮高大,意境与气度都很恢宏,大有风采。五尊佛像分别象征着的北魏道武帝,文成帝等五位皇帝,据说与皇帝生前真实面貌,一点不差,惟妙惟肖;表示北魏皇帝信佛,不会再屠杀佛教徒;

昙曜又奏请让百姓每年上交60斛谷物给寺庙者,作为“僧祇户”可不用服役;请将犯重罪的囚犯奴隶作为“佛图户”,为各寺院劳役种田。这些奏请都获得文成帝的批准。于是僧祇户、粟和佛图户遍布于北魏各州镇,从此佛门和尚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许多寺院实际上成为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大庄园。

465年,拓跋濬去世,12岁的拓跋弘继位,冯皇后升级为冯太后,大臣乙浑图谋专权,冯太后果断的以太后名义下诏书,联络外臣,诛杀了乙浑,宣布临朝听政,从此掌握朝廷大权;

471年,拓跋弘意图掌握实权,因此借故杀了冯太后的男宠,双方矛盾加剧,冯太后以皇帝好谈佛老为由,逼其禅位,拓跋弘原来想传给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朝臣反对,只好传位给4岁的幼子《魏书·天象志三》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18岁就做了太上皇帝,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

《魏书·卷六·帝纪第六》:是以希心玄古,志存澹泊。躬览万务,则损颐神之和;一日或旷,政有淹滞之失。但子有天下,归尊于父;父有天下,传之于子。。。。。。。”于是群公奏曰:“昔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乃从之。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476年,冯太皇太后召见太上皇帝后,他就突然驾崩,历史学家一致认为这是宫闱之变;由于政治理念不同,以及和太后之间的矛盾加剧,可能是被处死的(一说毒死),后人称献文帝;《魏书·卷六·帝纪第六》:“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上尊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云中金陵。 ”

476年,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改元“太和”。这个年号其实对于华夏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史称“太和新政”又称“冯太后改革”。这一年冯太后34岁了,政治手腕非常成熟。由她一手抚养的小皇帝拓跋宏刚9岁,所以她很轻松的先对政敌进行了清算,诛杀了一大批反对者,同时提拔了一大批支持她的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集团,既有鲜卑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所谓“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连小皇帝拓跋宏,都曾经被他实验过,她刚上台感觉这小孩和他父亲一样,将来可能会不听话,而且小皇帝城府很深,跟自己是不近不远,说话不阴不阳,平时不哭不笑,不像这个年龄的孩子。她感觉害怕,找了一个借口把小皇帝关了起来,三天不让人理他,这事惊动了她的两位心腹大臣,大臣们赶紧一起进宫劝解,救出了小皇帝。有一次,太监诬陷小皇帝。结果冯太后把小皇帝打了一顿。小皇帝被冤枉的,但他不解释。后来找人试探小皇帝:你为什么不为自己分辨呢?小皇帝说:不争辩,不解释。于是又问他:那你怨恨太皇太后吗?小皇帝回答:不抱怨,不怀恨。通过这些测试后,她对孝文帝再也没有发过火,开始以一个慈祥的祖母的身份培养、训导这个皇孙。她亲自编写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明确的培养他做接班人,而小皇帝也从来不干预她的政事,从此也成为她领导核心的成员。有如此巩固的权力后,因此她的一系列汉化改革相对果断而干脆;

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仿效两汉旧制。规定在原来的税税赋基础之上加收,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法的实施,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因为拓跋珪开国时,各级官吏皆无工资,收入依靠皇帝赏赐,或者打仗掠夺敌国的财产,如果没有战争,那就必须依赖贪污,当北魏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地位,这种以掠夺为主的收入分配方式,肯定激发各级官吏盘剥、搜刮民财,这也是导致之前北魏所征服的地区,很快就叛乱不断,统而不治的祸根;

---

(485年)、,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 “均田”是指北魏将无主荒田按人口分授给农民。使无产的农民重新拥有自己的土地;大量流亡无居者和依附于豪强名下的佃客也能有家有业,从此成为北魏的编户齐民,这一制度,使北魏从落后的游牧经济迅速向先进的农耕经济改变,同时为国税赋补充了新鲜血液。均田令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北魏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生活方式。这一制度实施到隋唐约三百年,奠定了后来盛世的基础十年

---

(486年)三长改制,即按照汉法的五保甲,重建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五邻,五里,各设一长,合谓三长,负责户口,赋役,生产,治安。这个改革,从根部剥夺了豪强世家,隐藏人口,逃避税赋的特权,不仅增强了国力,而且法令推行流畅,大大提高了北魏的权威。

490年,不断推行汉化的冯太后去世,临终时,曾降遗旨:逾月即葬,务行俭约,不必劳费。可能是因为她生前拥有有多位男面首宠的原因,她没有去跟先皇合葬,自己要求另葬在永固陵。孝文帝将其坟陵拓宽六十步,按君王规格下葬她,并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皇陵,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远伴随祖母。为华夏一统做了巨大贡献的冯太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声与名”,至今不知道她的全名;

490年继位的北魏孝文帝,23岁的他,表面柔弱,实际下手更猛,他不仅继承了冯太后的“太和改制”而且将汉化进行到底。继位当年,他就推行汉礼,一切祭祀守孝皆从汉俗;

491年,孝文帝推行汉官制,定官品考核官吏,并确定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结束了法统传承之争,确定了北魏为中华民族;

492年,他召集心腹,因为平城(山西大同)地势险峻,为用兵之地,不适合文治,密谋迁都,但由于鲜卑贵族多反对,因此他没有对外公开;

493年,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南伐,并册立太子,率百官和步骑30万南下,行至洛9月,因秋雨连绵,顺应群臣要求暂停南伐的提议,就地驻扎于洛阳,召群臣讨论,最终确定迁都洛阳;《魏书》卷7下《高祖纪下》:“(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颗于马 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494年,孝文帝定都洛阳,命令鲜卑和国内其他的胡人一律改穿汉服,并在洛阳城南,濒临伊水与香山夹岸的龙门山崖营造龙门石窟,以示敬佛;

495年,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一律要讲汉语,30岁以上的也要开始学习汉语;平城的六宫、文武百官全部迁到了洛阳,孝文帝又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为河南郡洛阳县人

(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鲜卑王族娶汉族女子,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 太子元恂素不好学,体又肥大,嫌洛阳热,常思北归;不愿说汉语、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顽固保持鲜卑旧俗;孝文帝当年就废他为庶民497年,因有鲜卑贵族借太子被废叛乱,于是赐死废太子,另立元恪为太子。叛乱平息后,孝文帝以鲜卑旧贵和北方各少数族酋长不堪暑热,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还部落,当时人称他们为“雁臣”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在军中重病为防止皇后干政,以毒酒赐死冯皇后;孝文帝继承了冯太后的改革,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在中原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即令南朝的人也都感慨“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都洛阳之后,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在营建龙门石窟之初,下诏:“准石窟于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为云冈石窟开凿佛母塔洞为母后;这也是佛貌女相例如后来观音面相的来源!下一集我们就回到南朝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