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林则徐同路人,惜身陷漩涡,不幸成了背锅侠,与秦桧齐名
但让道光皇帝感到意外的,却是琦善的用词。
前些日子还口气强硬,喊打喊杀的琦善,这次英国舰队兵临大沽口,送来文书后,竟也变客气了。
琦善在奏折中强调,英人这次北上,“只谓迭遭广东攻击,负屈之由,无以上达天听,恳求转奏”。(《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2,第362页。)
也就是说,这群英国人是在广东被攻击了,所以跑来告状!
这封奏折,也是琦善后来招骂的原因之一,好些近代史书籍一说这事,就说琦善妥协卖国,罪无可恕。
但说句公道话,这封奏折,还真不是琦善瞎编,因为巴麦尊照会上的开头就赫然写道:“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住在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2,第362页。)
当然以很多批评琦善的观点说:卖国贼琦善,就是从这次事件起,开始有预谋的夸大事实,栽赃陷害林则徐,害的大英雄林则徐含冤罢官。同样是赵丹老师的电影《林则徐》里,这段描绘的十分生动。
可仔细参考琦善的奏折内容,基本和英国人的照会吻合,琦善只是作为一位封疆大吏,如实转奏而已。
而说到预谋陷害林则徐,不得不说说琦善和林则徐的关系,虽然在好些资料里,这两个人,一个大英雄一个卖国贼,貌似该是一天二地仇。
但事实是,他俩在这次风波十五年前,也就是1825年,就有过交集:以《林则徐日记》里说,当时还是按察使的林则徐,正在监督江苏河工,这也是他官场生涯里崭露头角的一次业绩。而琦善呢,正是山东巡抚,还来河工工地视察过,俩人曾有短暂共事的经历。
而同样是《林则徐日记》里记录,1837年3月,林则徐就任湖广总督,上任路过保定,还得到过琦善的热情接待,专门组织了盛大仪式欢迎林则徐。俩人一见如故,聊的十分投缘,当天晚上琦善就在林则徐寓所聊的很晚,第二天林则徐又去回访,又一口气从白天谈到傍晚。
也就是说,这二人不但是老相识,而且很投脾气。以私交说,琦善真没有故意陷害林则徐的动机。
当然也有说法,说琦善一直搀和鸦片贸易,赚的盆满钵满,林则徐严厉禁烟,断了琦善的财路,因此琦善怀恨在心,终于这次逮着机会给林则徐下药。
可如果对比历史事实,所谓琦善卖鸦片的说法,基本都是鸦片战争题材影视剧里的套路,历史资料上没有任何佐证,相反正如前面所说,在先前道光皇帝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里,琦善的业绩也十分突出。就政见来说,他和林则徐当属同路人。
最证明他俩同路的,还有1838年12月林则徐奉旨进京时的一件事:当时林则徐受命进京,面陈禁烟利害。在江苏徐水路遇一位同僚,俩人忧国忧民,谈到傍晚时分。
当然真要给俩人找点过节,也不是没有。
就是这一次会面时,以《蓉城闲话》里的记录,面对慷慨陈词的林则徐,琦善却忧心忡忡,给了林则徐四个字的忠告:勿启边衅!
这个桥段,以民国年间好些史家的说法,就变成了琦善恐吓林则徐。可要对照当时情况看,“边衅”这个事,任何一位封疆大吏,碰到这块烫手山芋,都不能不担忧。能当着林则徐的面点出来,反而说明这人的人品,还属难得坦诚。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次天津风波,道光皇帝还没来得及关心林则徐,他关心的问题是,英国人究竟要干什么。听到琦善这样一说,道光皇帝一下就放心了:原来只是一次“乞恩通商“、”求讨皇帝昭雪的”的上访活动!
虽然这份照会里,巴麦尊的要求十分蛮横,提出了诸如赔偿被销鸦片、割让岛屿、赔偿军费等等许多非份的要求,但在道光皇帝看来,这些都不算事:双方既然已经激起了军事冲突,那么对方这些非份要求肯定是属于漫天要价,自己一方当然可以坐地还钱,一切都好商量。
真正让道光皇帝感到惊悚的,却是照会前面约占了全文五分之一篇幅的关于对林则徐禁烟的种种指控以及那一句:“大清国未善妥定事,仍必相战不息”。
这“相战不息”,才是让道光帝最哆嗦的。
虽然在之前一系列“捷报”的渲染下,道光皇帝坚定相信,英国人绝不是大清的对手。但他算的是经济账。大清当时的情况,就是哪怕打的起仗,却也花不起钱。
怀着这样的心态,道光皇帝仔细研究了琦善的奏折,结果,更加哭笑不得。
作为大清朝封疆大吏之首(直隶总督),琦善一直最让道光皇帝欣赏的品质,就是老实可靠。
这次琦善也原原本本,汇报了他劝说英军统帅的原话:“上年钦差大臣林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皇帝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
也就是说,正是林则徐在广东没处理好禁烟事务,才闹的洋人组团打上门来。要想了解这事,必须要严肃处理林则徐。
当然国体也万万不能失:“现在既须查明该大臣受人欺朦、措置失当缘由,重治其罪,则前项烟价,又将着落何人赔缴.譬如贵国率领多兵,前赴定海,占据城池,戕害职官兵丁,其被害之人,贵统帅又岂能起死者于九原,而各偿其本身生命乎.”(《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2,第362页。)
也就是说,林则徐我们会严肃处理,但是你英国人占我国土,杀我兵将,也必须要承担责任。
好些鸦片战争的研究者,说起琦善这个奏折,无不义愤填膺,说他妥协退让,对侵略者唯唯诺诺,陷害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简直是个天生卖国胚子。
可要仔细看看这奏折,琦善哪里是卖国?分明就像个好脾气的衙差,英国人又哪里像侵略者,完全就是一群喊冤无门的告状百姓。这哪里又是英国人下通牒?简直就是琦善受理百姓冤屈。
作为一个资深官僚,琦善的文采虽然不如林则徐,但糊弄水平也不差。简单几笔,就把一桩侵略事件,变成一桩洋商喊冤的纠纷。
所以道光皇帝看过之后,心里也就舒坦了,舒坦的同时却也疑窦丛生:洋人前些日子打上门的时候,数你琦善最硬骨头,慷慨激昂的喊打喊杀,可怎么和洋人打了个照面,就立刻转性了?
这份琦善巧妙糊弄的奏疏,外加林则徐之前一系列奏报文书,令道光皇帝思前想后,做出了一个判断:一定是洋人在天津表现的恭恭敬敬,所以才把琦善感动了!
虎门销烟以后,从林则徐到道光皇帝,错误的判断是一环接着一环,大清王朝,也就在丧权辱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