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被诊为白血病, 怪宝妈给宝宝用的碗
宝宝无小事,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跟宝宝有关的一切,家长都要小心谨慎,不求最贵最好,只求对宝宝无害。
赖女士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今年2岁了,平时不哭不闹,非常懂事乖巧。别人都说带孩子是件很不省心的事情,而赖女士却没有这种感觉。她经常跟身边的朋友说自己这两年多来没有操过什么心,平时给她一个小玩具,她就能一个人在床上玩个一上午,自己还可以做做家务和其他事情。
但是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女儿莫名其妙的就开始流鼻血,没有一点征兆。赖女士起初以为女儿是上火了,就没有在意,但是过了四五天,依旧如此。赖女士觉得不对劲,开始着急了,便问身边有孩子的朋友们。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曾经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被医生诊断为患了白血病,这位朋友叫赖女士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
听朋友这么说,赖女士更加着急了,急忙把女儿送去了医院。到了医院之后,赖女士把女儿的情况告知了医生。医生叫她不要着急,之后就开始为孩子检查。不久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孩子果然得了白血病。赖女士急哭了,直问医生孩子还这么小怎么会得白血病呢。医生通过询问孩子平时的生活情况,最后得出了结论,就跟孩子平时吃饭的时候用的碗有关。
在女儿1岁开始吃辅食的时候,赖女士给孩子买了一个颜色鲜艳、图案较多的仿瓷碗。一是可以引起女儿的兴趣,让女儿多吃一点东西;二是仿瓷碗便宜,还不会摔碎。但是赖女士不知道的是,仿瓷碗是一种由高分子塑料制成的碗,盛放一些高温或者酸性的食物时,就会释放大量的甲醛,而甲醛就是一种会引起白血病的化学物质。孩子使用了这碗一年时间,导致患了白血病。
赖女士知道原因后非常后悔,怪自己当时贪图便宜害了女儿。同时也要提醒各位家长,在给孩子挑选餐具的时候,不要在意其他因素,要注重餐具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孩子健康,家长才能安心。
故事二: 破除喂养宝宝误区,喂错了影响宝宝的身高与智力发育……
对于让宝宝【吃】这件事,爸爸妈妈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总是有着谜一般的执着。以至于经常能听到家长抱怨,说“这孩子真是越大越难带,小的时候多好,一哭一闹只要给口奶吃立马就安生了,现在大了是饭也不好好吃了,奶也不好好喝了,真是能把人气死……”
很多家长都认为,能吃是福!宝宝愿意吃就是好!吃得多就是乖!是吃得越多就代表越健康!宝宝越胖就越招人疼爱……
的确,宝宝小的时候呢,只要哭了闹了,一顿奶就能立马解决,觉得这就是孩子饿了的信号。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吮吸,对宝宝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心理安慰,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所以哭闹时给奶就吃,并不代表一定是饿了,也可能是尿了、困了、无聊了或不舒服了等等……家长更应该搞清楚宝宝为什么会哭,而不是一哭就喂。否则,长此以往只会导致过度喂养!
随着宝宝成长发育,除了喂奶宝宝开始尝试吃饭,一天下来又是米粉、粥,又是水果、蔬菜,又是饼干、馒头,不停地塞给宝宝吃。到了饭点时,只要宝宝不愿吃就又抱怨孩子难带,不听话。可事实是宝宝根本就没消化完好不好?肚子不饿行不行?没有胃口中不中?
宝宝其实是能好好吃奶、吃饭的,只是因为你们的喂养方式出了错,就反过来埋怨宝宝不配合。请问这到底是谁的错?
如果宝宝吃得太饱,胃容量超过最大负荷,就很容易出现呕吐的情况。如果家长压迫得太严重,宝宝甚至就不只是吐奶,而是喷奶了。要知道肠胃也是会造反的好不啦~
人在饥饿状态下,会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刺激骨骼生长。反之,吃得越多只会让宝宝越来越胖,并非吃得多就能长得高。所以,家长不要把宝宝喂得太饱,这会阻止饥饿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
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是有道理的!可别到了养育自家孩子时就忘了。
宝宝如果吃得太饱,超出了自身的消化能力,就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问题,久而久之变成厌食。
宝宝如果吃得太饱,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因为,为了消化过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扩张,有限的血液和氧气从头部转移到消化道,脑细胞就会因而暂时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肠需要血液越多,脑供血越少,大脑中主管胃肠消化的区域兴奋时间过多,就会引起语言、思维、记忆、想象等大脑智能区域的抑制,导致大脑智力发育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