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母亲亲手闷死女儿, 仅是因为带娃太累! 备孕的准妈妈们都看下

2018-01-20 19:02:43 闷死,太累,亲手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澳大利亚一位名叫尼卡特的24岁女子,亲手杀害了15个月大的女儿。她捂住女儿的口鼻,直到她断气,然后推着婴儿车把女儿的尸体扔进了墨尔本小河。

她在法庭上低着头,称自己照顾女儿已经筋疲力尽,孩子的父亲和其他家人没有给她任何支持。

让人心疼的同时又很震惊,这并不是个偶然性事件,在中国也发生着很多这样的事件:

重庆女教师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

长江兰陵溪水域一女子产后抑郁跳船自杀;

妈妈独自带孩子猝死家中三天才被发觉;

济南天桥的一位年轻妈妈因产后抑郁喝农药自杀,而孩子也被喂药中毒身亡;

每当出现这些带血的新闻,就会看到有人骂这些妈妈,虎毒都不食子,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但明显感受得到这些妈妈有一个共性,就是饱受精神压力后的折磨,情绪难以自控。

我相信可能会有女人在大脑清醒的时刻选择杀害自己,但我不相信会有哪个妈妈在清醒可控的时候会杀了自己的孩子。

每一个劳累甚至劳累到杀死自己小孩的妈妈背后都有一个不作为的丈夫。

当爸爸的几乎不参与带孩子,家务也很少帮忙。女人白天上班,下班后的休息全都用来照顾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连睡觉都成了一种奢侈。

现如今,要成为别人眼里的中国好妈妈你得:有体育健将般的身体,哄得了熊娃、下得了厨房,面对待洗的衣服、脏乱的客厅、成叠的缴费单据还能“乱云飞渡亦从容”,不但要担起大师兄打怪的职能,还要把猪师弟沙师兄白龙马的洗涮挑担也扛起来;有万事通般的生活技能,文能为娃找培优,武能带娃去旅游,上可登高换灯泡,下可俯身修马桶;有心理学博士的情商,在婆媳关系的阴云笼罩之下,克服产后忧郁症,在贤惠懂事的儿媳、温柔可亲的母亲和美丽可爱的妻子之间不停地变换角色,难度有如踩在圆木桶上面抛着三个小球的杂技师,哪一个都不能掉下。

估计这事情只有两个女人办得到:一个是高喊“赐予我力量吧”的希瑞公主,一个是奥特曼之母。

孩子他爹呢?自从娃出生之后,不少当爹的摇身一变,从当初那个驭青龙戏白虎、整得了朱雀玩得了玄武的“无所不能思密达”,变成了懒惰、迟钝、漠然的“甩手不理斯基”。一个超人似的妈妈背后,似乎总是站着一个缺位、隐形的爸爸,人们把这种有爹跟没爹一样的育儿方式叫做“丧偶式育儿”,和“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并称中国女人的“四大不幸”。可是在当今那些“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中,父亲们又在做些什么呢?

听听妈妈们怎么说。

李娜(28岁,女儿梓琳,1岁):老公在投资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隔三差五出个差,回家也是打开笔记本电脑工作,对着屏幕的时间比对着我和孩子加起来还多几倍。他觉得跟孩子也没有什么好沟通的,说是孩子说话他也听不懂。梓琳八九个月的时候,他到海外去做一个上市的项目,出差一个月,别说视频了,电话也没打回来几个。回来以后孩子就不认得他了!他一抱梓琳,梓琳就大哭。

张雪(31岁,儿子亮亮,4岁):娃他爸是个理工男,我怀疑他的脑袋是二维的,大脑是486,回家就是葛优躺,叫半天没反应。有时被逼狠了,只好去“陪伴”孩子,但做啥都做不到点上,感觉他的脑袋还在“联机寻找解决方案中”。亮亮看了那个广告,直说:“爸爸,‘充电两小时,通话五分钟说的就是你。”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许多爸爸们认为在家中这样的表现是天经地义—“男主外女主内”嘛!

法国视觉艺术家Camille Lévêque用讽刺的手法来展现了一些当下环境中缺失的亲子关系

爸爸育儿:让爸爸早加入

曾经有饱受“丧偶式育儿”之痛的妈妈提出,要是能有火眼金睛,在婚前看出一个男人是否能够参与深度育儿就好了。言下之意,希望将之放入择偶条件中。

这个脑洞蛮大的,却也不是不可能。一般而言,男性能否在婚后深度参与育儿,取决于三点:意愿、时间、能力。如果一个男性和配偶三观相符,珍视夫妻关系,推崇小家庭价值,有责任感,那么自然愿意抽出时间或者用灵活的方式参与育儿;至于育儿能力,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但是有得必有失,如果一个男性抽出一部分时间精力在小家庭上,可能比较难以成为行业精英。毕竟,天才只是少数。因此要容许他的事业相对平庸,或者容许他有阶段性的倾斜和方式上的变通。不过这样一来,女性择偶的面相对来说又缩小了不少,焦急的父母和热心的居委会红娘大妈们的任务更重了。

所以与其期望早筛选不如早行动,在怀孕期间就开始让爸爸们参与到育儿中来,逐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爸爸多陪伴孩子,和孩子游戏,做孩子的倾听者,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有一天能够骄傲地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作品。”

家是两个人的家,孩子和家庭里的一切都是共同的责任。愿天下所有的男人看到能好好关心自己的家人,不要让她总在感觉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

两个人彼此依靠,日子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