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伤害叫“别人家的孩子”
相信70、80后都有过被父母与别人比较的经历,有的被比较的时候经常还会被贬低一番,那时候不知道各位什么感觉?其实,在可乐成长过程中,我会经常夸奖别的孩子,目的是也让他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但我在夸奖别人的同时,却很少拿他做比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请我们好好的欣赏自己的孩子,并把这份欣赏经常带到生活中。分享给各位家长。
前几天一个朋友讲起她的一个真实故事:
前段时间我碰到一位老家的朋友,她跟我住一条街,比我小一届。好久不见了,就顺便一起吃了个饭。不知怎么地就聊到小时候的事。后来她说了一句话,我特别惊讶,她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特讨厌你”。我当时就愣在那,心里想,我跟她是并不是同学,甚至都没怎么在一起玩,她怎么会讨厌我?最后聊到原因,我怎么都猜不到,居然是因为她妈经常在她耳边说:
“你看,人家欣欣怎么怎么样,你怎么就不能跟她学学呢?”
“你看,这次欣欣又考第一名了,你有她一半我就知足了。”
“你看,人家欣欣长得多好看,瞧你那怂样,把腰给我挺起来。”
……
这位朋友说:“好长一段时间你的名字都成为我的魔咒,只要谁提到这个词,我就烦燥。我就觉得我妈能不能好好说话吗?每说一句话,头一个肯定要带上一句欣欣。搞得我特自卑,做什么不对,做什么都不行,因为前面总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你。所以,我高中时特讨厌你,我妈让我找你去帮我温习功课,可是我那么讨厌你,怎么可能去找你,成天跟她谎话连篇,最后连大学都没考上,就只能出来打工了……倒是你,现在想想其实挺可笑的,其实向你学习挺好的啊,不知道当时怎么的,就叛逆得厉害,不过确实我怎么努力也连你一半都赶不上啊……”
欣欣说她这位邻居过得确实不太好,目前工作压力大,离婚带一孩子,刚30岁,看着跟快奔40的一样。她没想到小时候她的名字和事迹会带给她这么大的伤害。
这个场景我相信很多70后,80后特别熟悉,因为在咨询工作中,也会发现“别人家的孩子”似乎就像个魔咒,让很多人感觉到自卑和叛逆,从而在成人后也引发挺多的心理问题。
我们相信很多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能因为文化和传统的原因,父母们希望孩子更优秀,所以会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不让孩子骄傲,可是没想到,无意中会对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我记得可乐两岁半的时候,我们一家跟朋友一家去外地玩。朋友的孩子木木比可乐大半年,因可乐自己吃饭特好,所以朋友的爷爷奶奶一到吃饭点就夸可乐,说:“可乐吃饭真好,你看你……。”“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看可乐……”然后我们在一起玩了将近一个礼拜,本来觉得两个小家伙应该能玩到一块的,却总是打架,确切地说,可乐总是被木木打,而且木木还经常发脾气。我们后来观察了一下,每次木木推可乐或者动手,都是在爷爷奶奶夸过可乐以后。木木妈也很郁闷,以前没发生这种情况啊?不过好在她也是学心理学的,回去后就通过一些方式跟木木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果然了解到,原来木木觉得爷爷奶奶总夸可乐,却老是指责自己,就很生气。孩子不懂得怎么很好的处理情绪,所以才会对可乐动手。木木妈之后跟爷爷奶奶说明之后,之后的日子大家经常地肯定木木,木木就很少再动手打人了。因为孩子可能会觉得:你爱别人的孩子,不爱我,所以我很受挫,很生气,不被理解。所以就很容易出现情绪,从而出现行为问题。而且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因为自尊心是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核,如果不好好维护,经常指责,孩子要么就慢慢对你说的话产生免疫力,不再听;要么就产生自卑心理,或者觉得你不够爱我,自我价值感低。可惜很多家长很少意识到这点,等到孩子情绪越积越多时,可能到最后就很难管教了。
孩子自生下来以后是很弱小的,他需要靠着父母这棵大树才得以存活成长,他们不仅需要生理的营养,同时也需要心理的营养,比如建立安全感,自尊,不断地肯定和爱,未来才会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可是我们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会拿别人的孩子来训斥自己的孩子,这样其实常常适得其反。
所以,多发现一下自己孩子的优点,多具体地夸奖自己的孩子,就算是想拿别人的孩子为榜样,也不要把别人的孩子拿来跟自己的孩子比较,同时去训斥自己的孩子,这样不仅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因为逆反而讨厌榜样孩子所有的一切。
我知道有一个父母当着自己的孩子面说了一句:“你看XX画画得多好,你看你画得这是什么啊。”其实这个孩子画得挺不错,父母原意是希望孩子画得更好,但结果很可惜,这个孩子后来变得非常抗拒画画了。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比如说:
“你看XX画得多好啊,你的画也很不错噢。”(特别是2—6岁的孩子,可以允许他们自由想象,画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经常会通过他的画告诉你画的内容,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孩子的一个方式。)
“你看XX吃饭吃得真好,我们也很棒,也像XX一样大口大口地吃,真棒。”(正面管教,而不是负面地指责、训斥)
“
XX学习真好,总考第一名。不过,你也很好,你的作文写得流畅。咱们下次要不要努力把数学也加加油呢?”
重要的是父母们要尽量放下焦虑,努力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闪光点,最好是针对实际事件的夸奖,而不是泛夸“你真棒,你真聪明”,或者一味的指责,只要父母做出一些改变,你会发现孩子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