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拿孩子3.5万压岁钱买名牌包, 孩子的压岁钱该不该动

2018-02-24 19:54:23 压岁钱,名牌,该不该

今天一则新闻上了热搜,小蔡的一岁多的小宝宝收到了3.5万的压岁钱,小蔡称要把这笔钱“私吞”了,给自己买个名牌包好好犒劳犒劳自己。因为除了月子里有月嫂,之后都是一个人在带孩子,实在太辛苦了。

太辛苦了,这四个字不用多做解释,当妈的都知道。刚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一边羡慕娃真好命,过个年就能收到这么多的压岁钱;同时又觉得这压岁钱本身就是爸爸妈妈发出去交换回来的,何况孩子才一岁多,妈妈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还需要有争议吗?

后来好好想了想,似乎又觉得哪里不对,孩子的压岁钱到底该不该由爸妈私自处理呢?

咨询了身边的爸爸妈妈们的意见,有选择给孩子买保险的,有给孩子开个账户存起来的,也有给孩子报成兴趣班的,有孩子大一些的交给孩子自己处理的,还有收起来混入自己的小金库的。看似五花八门的方案里,实际上就是两种选择,归属孩子亦或者归属自己。

把压岁钱的事情先放一边,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个小场景,给孩子买了玩具或者好吃的,大人总会去逗一逗孩子,能不能让我玩一会,能不能让我吃一点。如果孩子同意,大人就心满意足的显示自己的大度,逗你玩呢。如果孩子不同意,大人们经常说的话就是:你吃的还是我给你买的,你玩的也是我给你买的。不让我吃,以后就不给你买了啊。

这场景熟不熟悉,这对话耳不耳熟。如果我们送出去的东西不是给孩子,而是给了一个成年人,我们还会这么说吗?因为我给你的,所以我有权利要求你去分享给我,甚至有权利要回来。

这逻辑似乎不太对。尽管对孩子说的是玩笑话,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你的玩笑就是真实的意愿。

回到压岁钱上面,虽然本质上可能还是爸妈的钱,但经过过年这个形式的加工,是以孩子的名义发到孩子的手中的,至少,在逻辑上,这个归属权应该属于孩子。

爸爸妈妈能动吗?可以动,但在动的前提下,要有意识自己是在“借”孩子的钱,如果孩子过小,可以把这笔钱在日后回归到孩子的账本上。如果孩子已经懂事,可以征求孩子的同意。

有人会说,说到底反正还是能动,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自己孩子自己的钱还要分的这么清楚。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家庭的长幼关系是凌驾在独立的个体之上的,没有界限和尊重的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正越来越彰显出来。是谁的就该是谁的,是应该维护其归属权的。

从小尊重孩子的界限和财物的所有权,一方面有助于日后孩子能勇敢的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孩子学会去尊重别人的所有物。我们缺的或许就是这样的教育。

所以,即使是我给孩子买的东西,既然已经给了孩子,决定权就在于他自己,这是最起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