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声的世界, 这里缺少分贝, 但从不缺少爱
1.
这可能将永远会是一个无声的世界,这里缺少分贝,但从不缺少爱。
2.
这是一个在报社工作的记者朋友,向我讲述的真实故事,故事源于他的一次采访经历。他是做民生新闻的,主要做关注城镇农村困难家庭的专题稿较多。他在2013年的时候,曾到河北的一个县城做关于听障儿童的专访,专访的对象是一家民办听障儿童辅导中心和一个听障儿童家庭。
那是在2013年的冬天,在早晨呼啸的寒风中,朋友坐上了从北京西站发往邢台的火车,到了邢台之后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到附近的长途汽车站转车去邢台下属的一个偏远的县城。他先是到了当地民办的听障儿童辅导中心,其实所谓民办,就是当地三五个学习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发展,而是回到了当地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在得知这一片十里八乡听障儿童特别多以后,就租了间民宅成立了一个公益性质的听障儿童辅导中心,基本都是靠工作以外的生活时间去打理。
好多有听障儿童家庭的人闻讯后,都带着孩子前来做培训辅导。虽然未必能像专业机构有完善的治疗体系,但是对于大多农民出身的贫困家庭,这已经算是他们所抱有希望的地方了。在这里辅导的主要还是这几个大学生,由于他们也是专业使然,所以还是有一些成效的。由于人越多越多,事迹也被传开了,当地县政府和老百姓们都募捐筹钱,使之由一个三五人组织的公益机构,变成了一个不收费的民办辅导中心。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他们有了一定的资金辅助,可以请到省内外相关专家常来这里问诊。
图片源自网络
因为朋友是从北京来的报社记者,当地得知后特别重视,朋友刚到辅导中心门口,就发现辅导中心的负责人带着很多孩子和家长,在门口已经等候多时。待朋友走近,其中一个小女孩儿微笑着向朋友摆手,囫囵不清对朋友说话。朋友认出来了这孩子,来之前有看过采访备案,这就是他采访完辅导中心,要去采访一个听障儿童家庭的孩子。他家有俩个孩子都是听障儿童,姐弟俩,面前这个是姐姐,病情比较严重,名字叫小玮航。
朋友半蹲下来,与小玮航面面相觑的笑着。朋友仔细看着小玮航的口型,小女孩儿其实一直在重复三个字“欢迎你”。这让朋友感动的不得了,当时就潸然泪下了。随之朋友用双手摆出个心形给小玮航,小玮航特别懂事,边微笑着边用小手给朋友擦眼泪,囫囵的说着:“叔叔,不哭!”
现场好多人见此景,都哭得稀里哗啦。就算时隔这么久,朋友因为我要写此篇文字,在咖啡馆向我回忆讲述着的时候,情绪仍然是激动不已。
3.
在辅导中心的采访是中心负责人安排好的流程,负责人首先是带着朋友在辅导中心逛了一圈儿,这是一个民宅大院改造的辅导中心,有三间平房,每间房子都有东西两个屋子。
除了一间是用于专门做诊治和办公用的房子,其余两间都是活动教室。因为听障儿童的最佳治疗时机为7岁之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都是在上幼儿园的阶段,所以两间房子基本是按幼儿园的样子装饰的,非常的温馨。墙壁上有很多儿童画,都是这些小天使们的画作。
紧接着在活动教室,辅导中心的孩子们为朋友准备几个节目。第一个节目是舞蹈,由4个平均6岁左右小女孩儿表演,这其中就有给朋友擦眼泪的小玮航。舞蹈伴奏乐是《天竺少女》,孩子们跳得非常好,动作一点不逊于专业舞蹈演员。负责人介绍,其实这么一个简单的舞蹈,学起来都是特别不容易的。由于有听障问题,根本无法识别伴奏乐的拍子,孩子们照是着老师下载到电脑里的视频,基本上照着视频的节奏跳的。这其中尤其小玮航最努力,基本上老师报视频中的几分几秒,小玮航可以马上现场视频中的动作。
接下来是几个男孩子的T台走秀,各个都有型男范儿,在朋友看来都有成为时下最火的少年组合TFBOYS的潜质。在走秀部分完成后,伴奏乐直接变成鸟叔的《江南style》。方才跳《天竺少女》的女孩子推着朋友跑回台上,与男孩子们合兵一处,一起欢乐的跳起了骑马舞。朋友后来告诉我,当时的情景会成为他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
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一个节目是一个叫胖胖的小男孩儿朗诵诗歌,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诗是这儿的负责人写的。这儿负责人三十多岁,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个文学青年,从小就喜欢读诗写诗,在大学的时候还成立过诗社。
胖胖虽然也有听障问题,较之其他孩子并不算特别严重,负责人告诉朋友,孩子来这儿快三月了,进步的效果非常明显。念诗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其实是非常难的课题了。所以负责人让这个孩子念,也是给这些听障儿童的家长们以信心。这首诗具体的每一句,朋友现在已经记不住了,但是他犹记最后两句:“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学会了说话,却用一辈子也学不会闭嘴。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保持着沉默,却用每天的乐观写了一辈子的诗。”
4.
节目表演之后,除了小玮航家庭等着朋友忙完辅导中心这边的采访任务后,跟随去他们家采访以外,其余的家庭都已散去。
朋友对负责人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专访,专访之后,他安排朋友听一节辅导课。辅导老师是从石家庄请来的专业老师,而学生则是刚刚读过诗叫胖胖的小男孩儿。教室是一间只刷了水泥,很空旷的屋子,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屋子几乎没有大件东西。负责人告诉朋友,这样可以保证屋子的回音效果好,有助于培训课程的效果更好。
老师先念了一段顺口溜:“小胖胖,真棒棒。答对,老师请你吃糖糖。来,跟我一起读!”
胖胖乐呵呵的跟着读:“胖胖”!
“棒棒”
胖胖明显感觉有些困难,但是还是努力跟着老师的口型复述:“棒棒”。
“来,继续,糖糖!”
胖胖很胸有成竹的跟着复述道“糖糖”,说罢,很鸡贼的抢走了老师桌前的棒棒糖,然后自个儿笑开了。
老师讲解道:“这只是上课预热,接下来才到了正式的治疗矫正的阶段。”
老师拿了一个小汤勺撑开胖胖的嘴,让胖胖反复的“啊!啊!啊!”,有点类似于我们看口腔科的时候,牙医总这么搞我们。朋友觉得挺残忍、挺不科学的,欲要张口阻止,坐在朋友旁边的负责则示意朋友不要打断老师上课,继续看下去。接着,老师拿出汤勺按在胖胖的舌头上,然后让胖胖不断重复读老师教的词汇。比如:“一个、高的、哥哥、头发”等,负责人告诉朋友,这个叫“压舌板正音训练”。
负责人给朋友很多卡片,卡片上都是不同的拼音或者词汇。原来不是专业的看不出来,孩子日常学习相关的简单词汇,所有的口型全部都不一样。老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怎么正确的发音,对于较严重的听障儿童,还可以行之有效的与手语结合在一起教学。其实干这行的人都知道,把孩子们教育成健康人的听音说话能力是绝无可能的了。但最起码,把一些常用词汇的音更为准确的让身边的人听明白,这样能更好的照顾的孩子,比如孩子病了,知道是哪病了,而不是干着急发愁。
压舌板正音训练做了快半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后,进入课程的下半段。老师让胖胖背对着老师,老师拿来一些金属制的锅碗瓢盆,打击其发声,让其转身辨识。再之后,是对节奏的训练,老师以不同频率、不同次数打击同一个东西,频率一般不超过三秒、次数一般不超过五次,然后让其转身从新模拟一遍。
这个环节的最后才是最难的,就是背对着听老师读拼音,然后转身在桌子上找卡片。拼音是按组来培训的,如“u、i、ui”、“ e、i、ei”、“an、en、in、un”等。胖胖很优秀,回答的基本都对了,用时速度也很快。
讲课的老师说:“胖胖确实进步的效果很明显,一般正式训练半年能到这个阶段都算快的。如果这个阶段训练得好,起码与同病情的孩子们比较,上升不止是一个台阶的问题。”
图片源自网络
5.
在结束辅导中心的采访任务后,朋友抱着小玮航,跟随着她的母亲去她们家做客。小玮航似乎与朋友很投缘,主动要求朋友抱她,并且一路捏着朋友的脸撒娇。朋友一度觉得是不是自己的脸太老,让小玮航找到了父爱的感觉。但是小玮航缺少父母倒的确是事实,他的爸爸是个农民工,常年出去打工,只有春节的时候才会回来。
当朋友到了小玮航的家的时候,着实让朋友震惊了,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她的家在当地是重点帮助的贫困户。小玮航的母亲告诉朋友,家中出了小玮航还有个小她三岁的弟弟也是听障儿童外,家里还有小玮航年近八十的瘫痪奶奶。而小玮航的死鬼爹,虽然常年在外打工,却几乎不给家里打钱,每年春节回来的钱也是杯水车薪、少之又少。
而家里除了当地政府和乡亲的帮助,基本常年是靠后院的几亩地的白菜充饥。虽然不至于食不果腹,但基本也是常年吃不到多少油水,小玮航和弟弟都营养不良、劈材鼓瘦的,俩个孩子唯一的营养品都是辅导中心老师们给买的豆粉。
正当朋友通过聊天的形式,对小玮航的母亲进行采访时。小玮航正在翻箱倒柜的找她的学习机,小玮航母亲告诉朋友,是一年前培训中心负责人送她的生日礼物,不过都快被她玩得旧的不成样子了。是母亲偷偷藏起来的,一来怕她玩坏了,二来是舍不得充电浪费的电费。在小玮航的一再央求和朋友的说情下,她的母亲才同意找出来给她玩。这让朋友看着心情特别沉重,很不落忍!
这时小玮航凑到朋友的面前,把耳麦递给朋友让他听,朋友戴上耳麦一听原来是轻音乐《风居住的街道》。小玮航把嘴靠近朋友的耳边,虽然囫囵不清楚,但一字一顿的说道足以让朋友听懂。小玮航大概的意思是:她特别喜欢这个曲子,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告诉她,这是一首来源日本的曲子。负责人说他去过日本,那里有一种粉色的樱花,特别特别漂亮,她很想看看是什么样子。
朋友被小玮航内心纯净的世界所感动,朋友答应小玮航,等转年春天带她去北京玩。北京有一个叫玉渊潭的公园,也能看到樱花。小玮航听到之后特别开心,坚持要和朋友拉钩钩,这样她才相信。
朋友忍不住又哭了,小玮航依旧为其擦拭着眼泪,并且天真灿烂的吃力的说着:“谁再哭,谁是小狗。”
6.
在离开返京之前,朋友对负责人讲,回去跟主编谈下,争取把此次采访推到头条。让这个社会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听障儿童,负责人当时激动的不得了。
其实朋友是理解负责人为什么这么激动,在我们中国很多类型病的弱势群体,他们内心最大的愿望,不是你给他们捐助多少钱,而是这个社会给予他们多少应有的尊重,而构成这种尊重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关注与了解。
朋友告诉负责人,新闻稿的主标题还没想好,他想写一句暖心话作为标题,请负责人指教一二。负责人想了想,说那就用这句吧:“因为爱也有分贝”!
文/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