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银库搬银小兵秘史,用身体藏银,3年能偷银子20万两

2019-02-15 01:08:36 藏银,搬银,银库

清朝中后期,国力衰弱,官场风气日糜,就连被誉为国之重器的金库银库,除正常用度外,每年都有因额外损失而上报亏空的。大家都知道,金银的性质稳定,不会生锈氧化,也不可能被老鼠等物偷吃,那这些金银是怎么损失的呢?

是被搬运金银的库兵偷的,那金银库监视这么严格,防守这么严密,不搜身吗?他们把金银藏到哪?答案:藏到肛*里。

这些银库中负责搬运金银的库兵,叫做“银库郎中”,3年为一任,任满后,稍微贪一点的家伙,偷个二十万两不成问题,差一点的,也能落个十几万。那或许有人就问了,库兵偷这么多银子,其他文职人员不会眼红告状吗?他们也收了库兵的贿赂了,落了大把好处,凭啥告?

这些库兵,全是满人,虽然其中也夹杂着少许汉人,但汉人全是冒充满人进来的,无一例外。3年一更替,每届40人,每届期满,需另外点派库兵时,那些备选的库兵必定行贿于掌管此事的尚书及尚书的左右亲信,每个库兵差不多得行贿六、七千两银子。所以虽说尚书大人在大堂上挨个点名: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其实这些人早就暗中内定了。

库兵选定后,几家欢喜几家愁,选上的,自然是欢喜无限;而没钱行贿的自然得落选,垂头丧气,但他们也还是有机会的,什么机会呢?就是得下点黑手,把那些选上的库兵绑了,藏个三五七天的,使他们误了点卯的日期,这样尚书又得重新点派,自己就有机会了。所以被选上的库兵每次出门时,必得请六七个拳师左右护卫,万一被人绑去,那可是赔大发了。

大臣景濂为户部尚书时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他正在大堂上点派库兵呢,突然堂下一兵明目张胆地就被人劫去了,景濂视若无睹,不敢滥发一言。立即退堂,说:“今天不算,明天重点。”这是为被劫的库兵打圆场呢!

到了上班的日子,被选上的库兵点卯签到后,就可以按流程进库搬银子了。按规定,银库每月需开库搬运9次,另外还有多少不等的“加班”,算下来每月可达14、5次,不管是入库还是出库,每月出入的金银累计千万。平均下来每人每月可以轮班3、4次,每次可以进出银库7、8回,所以理论上讲,就算每人每次搬运可以进出银库6回,每回夹带50两,那么就是一次上班就可以偷银300两,一个月上班3次,就是900两,一个月900两,三年是多少?更何况实际情况远远不止这么点。

库兵入库时,无论寒暑,全都得赤裸身体,由大堂公案前挨个进入,有人在公案旁检查,进入库房后,里面有官家特别定制的衣物给他们穿。搬的累了,可以稍微休息一会儿,出的时候,仍然得脱光至公案前,两臂平张,露出两胁,稍微叉腿扭动一下屁股,张嘴做出鹅叫的声音,确定没有夹带后,才可以出门。措施这么严密,就是防止他们监守自盗。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措施根本无用,银子早就装进他们肛*里了,等他们离开银库,到自己的休息室后,再把银子掏出来。据说有些此中高手,每回能夹带10个江西圆锭,即100两银子。

一般而言,离银库百米左右,便有库兵的休息室,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间小屋,裱糊工整,门窗严密,距窗二尺以外之地全部会用木栅围起来。如果仅仅是一间休息室,不用做这么严密吧?

现在银子是到手了,怎么运出去呢?要知道银库是处于户部范围内的,现在只是把银子带出了银库,还没带出户部呢!他们运银子的方法更巧:因为京城喧嚣,尘土缭绕,所以每天小兵们都得准备清水,洒扫灰尘,库兵们就是利用这点,买通了洒水小兵,在他们的水桶底部设置夹层,把银子藏在里面,就蒙混出去了。

大臣祁文恪做户部尚书时,有一次视察银库,忽然遇到一小兵水桶底部夹层脱落,里面的银子掉了出来,机关泄露,这种大事,不能不问啊!于是祁文恪按图索骥,抓了几个库兵,准备第二天狠狠地审讯他们。这时有人劝他说:“您想兴大狱了吗?您不顾身家性命了吗?咱先不说大狱不可兴,就是那些库兵哪个不是亡命徒?他们拚出一人来认了死罪,剩下的还是会逍遥法外,若半夜行刺先生,您到何处喊冤去?”文恪怕了,只好含糊了事……当官的怕了做贼的,这事也是挺奇葩的。

相传库兵的职业,世代相传。男孩子们从年少时就得练起,先是用鸡蛋裹麻油“探讨之”,接着再换成鸭蛋、鹅蛋,习久之后肛*就撑大了,就得用铁丸塞之,若能塞十两重的铁丸十个,则夹带百两银子不成问题。不过能塞十个的人很少,塞六七个还是很普遍的,所以这些库兵到老年后都会得一种通病:要么脱肛,要么痔漏,就是肛*夹带银子太多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