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哲都很优秀,但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也有偏爱,孔门十哲的故事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特别优秀的十位弟子,孔子首创私塾,广招学生,他讲学有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科,即“孔门四科”,十哲是在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个领域上各有造诣,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见孔子是一个全能型的先哲,不然他的学生又怎么能在各个领域都有辉煌成就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孔门十哲,了解孔子学生的故事。
孔门十哲:颜子(颜回、颜渊)、子骞(闵损)、伯牛(冉耕)、仲弓(冉雍)、子有(冉求)、子贡(端木赐)、子路(仲由)、子我(宰宇)、子游(言偃)、子夏(卜商)。
孔子讲学
德行(颜渊、闵损、冉耕、冉雍)
颜渊,颜子、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十四岁就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孔子常称赞颜渊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而《论语·雍也》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面说的就是颜渊,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竹筒吃饭,一个瓢喝水,居住在陋巷,这样贫苦的生活,要是别人一定会觉得烦闷,但是颜渊却泰然处之,不改变好学的本性。
颜渊一直按照孔子关于“仁”和“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颜渊很向往无为而治的社会,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是他毕生的渴望。虽然颜渊一生没有做官,也并没有传世之作,但是他的思想与孔子极为相近,后市称之为“复圣”。
因为颜渊的大度、忠厚与智慧,在他英年早逝之后,孔子悲痛不已,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
闵损
闵损是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主角,春秋末期鲁国人。其实从闵损的故事中我们就可见其善良、聪慧的本性,不然他又怎能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德行科的代表人物呢。
闵损小时候就失去了生母,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心术不正,冬天时候做棉衣只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用棉花,给闵损的棉衣中放入芦花,看着很厚,却毫无保暖之效。有一次父亲外出让闵损驾车外出,闵损因为冷冻得手脚不好用,摔倒了,父亲生气了,说:你两个弟弟穿的那么薄,你的衣服那么厚,你还怕冷,并且用鞭子抽了闵损,这一鞭子,打破了闵损的衣服,芦花飞了出去,父亲看到他的衣服竟然是不保暖的芦花,一气之下要回家休妻,闵损见状下跪哀求父亲:请父亲不要休妻,如果父亲休妻再娶,两个弟弟也要和我一样穿不暖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受苦没有关系。自此,继母被感动改邪归正。
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损失孔子“仁”“德”思想的忠实推行者。
芦衣顺母
冉耕
冉耕,字伯牛,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的德行与颜渊其名,受儒教祭祀。
冉耕非常受孔子器重,可惜他后来生了重病(麻风),孔子去探望冉耕,冉耕因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在窗外握着冉耕的手,伤心的说:“如果这病真的治不好了,那就是天意;只可惜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么重的病呢。”
冉耕
冉雍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一个品德非常高尚的人。
冉雍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品德极为不好,受此影响,冉雍经常遭到别人的言语攻击,孔子也站出来维护冉雍: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就是:就算是品种低下的耕牛生出来好的小牛,也可以祭祀用的。言外之意就是:冉雍,你不要介意自己的出身,只要你自己好好努力,一定会有所成就!如果不是冉雍品质可贵,孔子又怎么会讲出这样的话语来维护他呢。
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冉雍,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雍
政事(子有、子路)
冉求,字子有,鲁国人。
冉求可谓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仅善于政事,而且能带兵打仗,他曾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他还有一项才能是很多人都渴望的:善于理财。
孔子很喜爱冉求,冉求做过季氏的家臣,在孔子流亡(周游列国)的时候,冉求打败了齐国,于是他趁机说服了季康子请孔子回到了鲁国。而师生二人情谊深厚,通过以下事情可以证明:冉求能理财,于是季康子借助他向百姓敛财,孔子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非常的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冉求,虽然冉求被老师骂,但这件事情丝毫没有二人之间的情感。
冉求
子路
子路,字仲由,鲁国人。
子路在拜孔子为师之前是一个很傲慢自大的人,他性格豪爽,才艺出众,勇猛有力(常佩带宝剑在身)。在拜师之前,子路其实很瞧不起孔子的,他认为孔子就是个柔弱的书生。虽然子路有武力,却从来不欺负人,孔子见他是可造之才,通过自己的慢慢引导,后来子路便拜孔子为师尊崇儒教。
子路是陪侍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也一直陪同,其实子路的存在,更多的是对孔子的保护,连孔子自己都说:自从有了子路的保护,我就很少听到恶言恶语的攻击了。而且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可以管理千辆兵车,可以掌理军政大权。
子路的结局是很悲惨的,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的时候,卫国内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孔子得知了子路的死讯很哀痛,至死再也不肯吃肉酱。
子路
言语(子贡、子我)
子贡,自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
子贡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做事非常的有才华。有一个词语是:端木遗风,说的就是端木赐,他善于经商,是四方财神之一,四方财神为:端木赐(西南)、李诡祖(东北)、范蠡(东南)、刘海蟾(西北),子贡是春秋时期的大富商,广受商界推崇。
在兵荒马乱的春秋末期,子贡善于游说,是一个不错的外交家,他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
孔子有一次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渊比起来怎么样?子贡非常擅长讲话,他说:我哪里能和颜渊相比呢,他能听一而觉十,我却只能理解二分,没有可比性。可见他的谦逊与自知。
子贡很尊重孔子,孔子去世后他为孔子守墓6年,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子贡
子我
子我,宰宇,也叫作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一个“有争议”的弟子,也是一个敢于提出自己想法敢于创新的人。
宰予能言善辩,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于齐国和楚国。孔子对这个弟子不是那么喜爱,也是受以下事情的影响。
关于守孝之争:子我有一次向孔子提问,说到守孝三年是不是时间太长了,因为三年时间什么事情也不去做,只是守孝,礼仪和技能都荒废了,况且一年时间内谷物都又成熟了一次,所以他觉得一年守孝足够了。孔子回答说:这样缩短孝期你会觉得不安么?子我说:不会。孔子生气的说:那你就这么去做吧。后来孔子对其他人说:子我不是个君子,办事情不顾礼数,孩子从生下来到离开父母怀抱都要三年,而他竟然嫌弃守孝三年太长。
关于朽木不可雕也。 子我白天的时候睡觉,被孔子发现了,他竟然不像别的学生那样勤奋,还敢白天睡觉,于是孔子就说了句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辩证的看,子我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人,虽然孔子对他有不满意的地方,但后事还是肯定他的才华的,不然他也不会成为孔门十圣。
后世对宰宇评价很高
文学(子游、子夏)
子游,姓言,名偃,春秋末期吴国人。
子游曾经在鲁国的武城做官,他非常推崇以礼乐教化于民。有一次孔子路过武城,听到了礼乐之声,内心很的高兴,就对子游说:杀鸡焉用宰牛刀?子游便回答说:我以前听说,当政者听了礼乐教化,就会勤政爱民;百姓听了礼乐之声,就会更好管理。我现在的做法就是在教化大家呀!孔子笑着说:你们听听他说的,我只不过是和他开个玩笑呀。
其实子游的文学贡献还是比较多的,“子游氏之儒”在战国时期是一个较大的学派,但是由于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现在没有太多记载了,子游的礼乐造诣很高,受到后人推崇。
子游
子夏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子夏非常擅长文学,连孔子都很喜欢和他探讨学问。
子夏在论语中的言论有: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关于子夏的文学造诣之高,孔子曾说:能够启发我心志的要像卜商这样,达到他的水平,就可以跟你谈《诗》了。
子夏
孔子弟子三千,十哲也是各有千秋,可见孔子的博学,儒学对于后事影响深远,现在国学也在不断的兴起,无论哪种学说,都有其优秀的一面,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社会进程一样,有很多事情是因着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必然经历的阶段,文学发展也是,无论儒学、孔子、十哲、七十二贤人还是弟子三千,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在为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添砖加瓦,了解过去,了解历史,了解先人,我们必将传承更多,也必将做的更好。
孔子周游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