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也曾是问题少年,逃学遇一老太太,一句话改变一生

2019-01-21 02:56:19 逃学,遇一,诗仙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李白,李白大家都知道,诗仙!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身上有太多太多光环,可以说在作诗方面少有人及。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但谁又知道就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在少年时也曾是个问题少年。

李白是个“小时了了”的角色,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小时候非常的聪明早熟。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李客就让他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李白还颇具心得,并且对司马相如的才华心生向往啊,有了人生第一个想超越的目标了。

这不,15岁时李白就创作《明堂赋》,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当时李白就觉得自己已在司马相如之上,果真是自命不凡。

不过,李白虽然从小聪慧过人,但他大概算不得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孩子,他从小就读书很杂。放在现在,就是喜欢看课外书。

诸子百家,样样都有涉及。不仅看书的涉及广,而且李白少年读书时也是心之所至,随心所欲,想看啥看啥,并不像他同时代的孩子一门心思读书只是为了科举做官。

这其中有李白自己天性的原因之外,他的老爹李客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为什么说李白的老爹李客对李白影响很大呢?原来李客从小生长在西域,东归后又赋闲隐居,不问世事,对科举做官根本就不感兴趣。

而且李客还按西域的教育观念来教育李白:一方面读书习文,一方面练剑习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李客的这种教育方式和我们现代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注重放开孩子天性,学习之余也要锻炼身体。

或许是由于李白生于西域,李白对仗剑游侠十分着迷,到哪都佩剑在身。所以李白之后作的很多首诗,或多或少都有仗剑走天涯的豪迈气息。

再怎么聪明,少年时的李白也只是个少年。起初李白读书也并不专心,相传他老爹曾经送他到眉州象耳山读书,李白是经常逃学,累教不改,妥妥的问题少年啊。

有一次李白又逃学了,经过山中的一条小溪,看到一位白发老太太在溪边的石头上磨碾米的铁杵,心里感到很奇怪啊,就问老太太磨铁杵干什么,老太太便回答说啊“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后,大受感动,并明白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由此浪子回头,再也不逃学了,回山苦读,后来学问大进,为他后来成为名留千古的诗仙打了个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