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福巅兵的出现,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2019-01-21 11:04:32 福巅,中后期,起到

导语:明朝中后期,福巅兵的出现,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明中后期,胡宗宪等人提出御海洋之策,即从近海防御向海洋延伸·这时期出现作为'水寨辅助的游兵。与寨兵互为声援。在笔者所查阅的福建文献、方志中,游兵是明中期出现的,“隆庆匆媚洲三游”、“万历二十年,,始添设海坛、语铜二游兵。万历间,寻增南澳、箭山、楼有侵鸡笼、淡水之耗,议者谓澎湖密迩,不宜坐失,乃设官兵先据险戍之。初创州游四哨,冬鸟船二十只,目兵八百有奇……”也就是说游兵是为加强海防,应对危机而设立。

游兵居于辅佐水寨的地位,因此并不设信地,以防水寨官兵因信地的划分延误军机,而游兵也因信得的界限而不敢越界。因此,游兵只有汛地。游兵多在盗寇多的地方设防,由于其数量众多,这里只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地区的游兵汛地。海坛游“镇守东库、观音澳其汛地也,为最要地”、嵋洲游“大炸、小炸、泥洲山其汛地也,内有淡水,寇时来汲为最要地”、语铜游“乌嘴尾、烈屿为最要地”间、南澳游“宫前鸿、彭山。云盖寺为最要地,元钟、走马溪为次要地”。这几个游兵的汛地是记载比较详细的,且汛地的地点较重要,防守也有所狈。重,女口泥洲添的汛地经常有盗寇,其防守的地点就是重中之重了,所以游兵的汛地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给水寨军兵的防守以更好地配合。

特别是澎湖游,其地理位置更为重要。“海坛、南日、语屿、语铜、铜山、南澳六寨、游,每遇汛时各令远哨该岛,以联声势。”除了澎湖游兵专司澎湖群岛防务之外,汛期时,邻近的寨游巡哨必到澎湖联声势,壮军威乙设立澎湖游兵后,朝廷又担心“彭湖之险患在寡援,而语铜一游,实与彭湖东西对峙。得分为二,则秦越相视事联为一,则唇齿相依今合以彭湖并隶语铜,改为语彭游,请设钦依把总一员,专一面而轰统焉。”阴两游合并加强澎湖的防御能力。

水寨军兵与游兵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黄中承·条议海防事宜疏》中言“以寨为正兵,以游为奇兵,寨屯于游之内,游巡于寨之中。盏寨籍游以共一,声其援,非得游而可互卸其责也一。”史料阐述了水寨为正兵,因为水寨有信得也有汛地,但是只有在汛期时水寨才派兵船到汛地防守,故为正兵。而游兵贝是叮因为专门负责配合水寨分派到汛地的兵船,故为游兵,到汛期时派兵配合水寨官兵的行动,且汛期时与水寨官兵进行严格的会哨,如语屿水寨在汛期时“一屯料罗、一屯围头、一屯崇武、一屯永宁。

每汛与铜山、南日两寨及语铜游兵合哨,稽风传奇,筹。”而语屿游兵在汛期时也“兵分二哨,出汛时一屯旧语屿、一屯担屿每汛与语屿寨兵合哨。惟澎湖游兵专过澎湖防守`”,游兵的形式灵活机动,配合汛期时的水寨官兵进行会哨,」协助水寨官兵打击海上的敌人,当遇到小股敌人时,游兵就能自行消灭,以免动用水寨的兵力,遇到敌人多时也能很好地配合水寨军兵,汛期结束之后,除留一部分休息,另一部分在一些地方仍然要防守。'所以,寨与游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发挥各自的优势。

明代福建水师是应对海防需要而建立,主要形式是驻札海岛水寨与游兵,构成海防的第一道防御线。明代福建水寨经历了明前期的发展、壮大,明中期的后撤与衰败,明后期的重建。其编制逐渐规范,原来汛期调拨卫所军向兵与船相结合的营哨制过渡。福建游兵是明中期以后出现,适应加强海防与应对海上危机产生。寨游的互相配合,基本达到维护海疆安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