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的皇帝是谁?
中国的有名的帝王很多,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等,但是这些赫赫威名的帝王,伟大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武功而非文治,尤其是开国皇帝,必然四方征伐。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成就这些皇帝威名的,必然是士兵和百姓的累累尸骸。俗语说“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成就一位帝王,付出的牺牲代价肯定更大。这些伟大帝王的功劳或许会成就后世辉煌,但是对于其当世治下的人民而言,恐怕是苦涩更多,福祉很少。
另外,逐鹿天下的霸主,身边环境必然杀机四伏,波谲云诡,成就宏图霸业,必然冷酷无情,手段决绝。对这些帝王而言,杀戮和手段,不过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所以,自古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就被皇帝老儿剁了脑袋。因此,绝大部分皇帝虽然英雄一世,但是能被当世人民感恩戴德的,其实是凤毛麟角。
但是即便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是性情乖戾,让人害怕,也有很多君王以仁慈而著称,这样的皇帝一般都不会是开国之君。一般皇位已经传了至少三代;其次继承皇位比较和平;而且自身的经历比较坎坷,懂得民间疾苦;还要当时社会矛盾趋向缓和。符合这四项条件的,往往会是一个贤明仁德的皇帝,致力于实现儒家最高理想“仁”。这些仁慈皇帝中的翘楚,应该是宋仁宗赵祯,如果评选历史上最仁慈、名声最好的皇帝,宋仁宗大概会排名第一。对宋仁宗之后的皇帝而言,他就是一个帝王的楷模,真正实现了天下太平盛世,同时君臣民和谐一心,而且本人也福寿双全,在位有53年之久。
宋仁宗的仁厚个性,与赵匡胤的基因是分不开的,毕竟开国之君中,宋太祖赵匡胤是最为宽厚的,不喜欢杀戮,甚至连前朝皇室都封王厚待。曾经有个大臣酒后怀念前朝皇帝而痛哭流涕,有人告到宋太祖那,如果按照清朝乾隆这种个性,恨不得诛人九族,但是赵匡胤却轻轻一句话放过了他:“这人喝醉了。”宋太祖的这种仁厚,在宋仁宗这里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扬光大。
宋仁宗就是民间所说的“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朝的第四位皇帝。父亲为赵恒,生母是李氏,养母刘娥,赵祯12岁登基,能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积极改革,开创了历史上的“仁宗之治”。按照现在学者的研究,宋仁宗时期,经济高度发达,文化全盛,战乱很少波及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也是古代老百姓普遍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宋仁宗是一个非常自律的皇帝,俭朴克制,甚至不敢给嫔妃加薪。他最大的优点是两个,一个是知人善任,其统治时期,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历史名臣层出不穷,另一个优点是仁慈宽厚。
史书记载,有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不说。皇后劝他,想吃吩咐御厨做就好了,何必受苦,宋仁宗说:“随便索取,会被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每夜都杀羊,一年就是数百只羊,只为了我的饮食,就无辜伤害这么多生命,于心不忍。”
宋仁宗对待羊尚且仁慈,对待人更是厚道。有一回他回宫后着急要水喝,妃子问他为什么不在外面喝了回来?仁宗这才说道:“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宋仁宗对待侍从如此,对待大臣,自然更加爱护。比如大名鼎鼎的包拯,喜欢直谏,而且靠皇帝很近,一着急口水就会喷到皇帝的脸上,但是皇帝一面用衣袖擦干净,一面还是虚心纳谏。这要是换个小心眼的皇帝,像包拯这种个性,可能会脑袋搬家。
对待身边人如此仁厚,对待百姓,宋仁宗也是一以贯之的宽大。比如四川地方有个秀才屡试不中,写了反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押送京城严惩,结果宋仁宗说:“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写诗泄愤,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真就给了这个秀才官做。写反诗还能当官的,也就宋仁宗干得出来。
宋仁宗不仅对国内仁慈,其仁厚的胸怀,还感化了外邦。他没有为了统一而四处用兵,而是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建设国内,实现天下太平。曾经高丽的使者报告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要求出兵惩罚高丽,宋仁宗却认为出兵会让很多无辜百姓死亡,置之不理。
宋仁宗在位期间,边境各国明显感觉到宋王朝的仁德风气,居然逐渐全部裁撤了驻军。宋仁宗驾崩后,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嚎啕大哭:“辽宋两国,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至于国内,虽然他发诏,要求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然而还是举国自发哀悼,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首都悼念仁宗而焚烧的纸钱使天日无光,而偏远地区的百姓也戴孝哀悼。讣告送到邻国,乃至敌国,各国百姓都沿街悼念。
宋仁宗并没有宏大野心,没有完成疆土的大一统,但是在其统治时期,全国人民成为全世界最幸福、安宁、富庶的人民,幸福指数远超古代其他任何朝代。如果以百姓安居乐业为标准考核皇帝,宋仁宗大概是当之无愧的最好皇帝,他被称为千古第一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