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不同(三)
2.东方齐鲁大地的“五行观念
《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由此可见孔子目睹当时各种制度之崩坏,以为“天下无道”,而常怀想“天下有道”之时,表达了自己对周时宗法制度的恪守与向往。“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表达了孔子对鬼神尊故而不崇拜的思想。鲁国成为当时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为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形成了鲁国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
孔子为鲁国人,这些特性的显现皆与齐鲁大地的地理环境与民俗风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可知齐鲁大地拥有重农、尊尊而亲亲、尚礼、好学、俭朴等特性。“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山峦叠起,气势非凡"的泰山与“滚滚而去,奔腾不息”的黄河造就了“尊卑有序,尚重礼仪”的齐鲁文化。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正是这种文化背景造就了邹衍、管子等伟大的哲学家。
齐桓公田午时,齐国国势强盛,“立稷下之宮,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当时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局面。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邹行衍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辨”。天论与五行学说便是邹衍学说的主要内容。《史记衍传》载:“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邹衍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徳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因齐地濒海,启发了他对宇宙空间广阔性的联想,创立了“大九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