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真伪难辨?活起来的“董其昌”为观众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
明天起,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将进入下半场,展陈了一个多月的(传)惠崇《江南春图》卷、倪瓒《六君子图》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等将于今天撤下。随即展出的是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米友仁《潇湘图卷》、董其昌《仿赵孟頫秋山图轴》等31件(套)书画精品。不过,错过上半场的观众不用感到遗憾,借助展览中特设的数字人文大屏,照样能够一睹已经撤展的书画珍品风采。
图说:“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将进入下半场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另一种观看之道
董其昌画作真赝相杂,量不在少数。对专家而言,看不懂董其昌的原因在于,无法真正上手标准件辨析;对观众而言,展柜中的距离,限制了他们一睹董其昌的笔墨风采。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上海博物馆和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用数字研究手段配合展览进行展示,开启另一种观看之道。
本次大展集结境内外15家重要文博机构的相关藏品,毫无疑问是一次令人陶醉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盛宴。同时这场展览也是数字人文结合中国传统书画,在博物馆展览中的首次亮相,是一次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现场践行。
图说:电子屏显示 上博供图
展览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数字人文大屏,有关董其昌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在这里被发现。比如董其昌《乔木昼阴图轴》,受到米芾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的影响,水墨积染营造山体背景,在展柜中用肉眼观之,黑白两色分明,无法看清笔墨的肌理。而当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健将观众引到大屏前滑动屏幕,这张波士顿美术馆藏的原作的细节部位放大5-6倍,顿时董氏米点表现不同的色调以及纵横深度,云气流动、水雾氤氲的感觉跃出。瀑布流界面动态浏览,超高清展示,各类细节一览无余,给观众不同的看画感受。
真伪之争不回避
此次大展并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之争的呈现。比如上博本和台北故宫本《烟江叠嶂图》。据专家表示,通过大屏幕上的对比,细观笔墨的疏密、石头、山峦的画法,都会让伪作露出“马脚”,比论文文字更有说服力。
图说:《烟江叠嶂图》真伪双胞案 上博供图
此外,本次展览拥有一定数量的立轴作品,展厅中设置了竖屏方便观众浏览高清立轴作品,而且还有DIY书画互动游戏,让每位观众能把董其昌书画作品“带回家”。
刘健表示,数字人文本质上是将数字技术应用在人文研究中,通过对图像、文本等信息的数字化,以及数据的整合、挖掘,形成一种新的研究和展示的方法,呈现全新视角下博物馆业务新形态。这种方法与博物馆的结合在国内仍是首创。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成功,预示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开始出现以内容为先的良好开端。在新的时代,数字人文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谱写博物馆智慧发展新篇章。(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马上评:金风玉露一相逢
数字辅助技术的介入,为观众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同时增加许多观展乐趣。这项在博物馆数字人文领域的可贵探索,让更多高雅艺术亲近百姓。比如董其昌一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想,考据出来的水路行程有19次,博物馆便收集了董其昌历年的出行活动和路线数据,用小舟划行出明代文人纪游的步径,孩子们一看就懂,不亚于论文千行。
图说:数字辅助技术的介入增加了许多观展乐趣 上博供图
董其昌时代的中国书画,是象牙塔尖的文人审美。历经400年,博物馆藏品研究与公共展示之间尚存在距离。如果仅仅是将国宝名器挂在展厅,任由观众走马观花,观众对展览的宗旨大意理解不了,也就达不到展览的目的。展与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应是博物馆工作者不懈努力以求达到的境界。
随着数字研究手段蓬勃发展,博物馆需要像董其昌大展一样勇于探索,将公共文化普及工作提升到和研究、收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今后依托博物馆藏品资源和雄厚的研究基础,以数据关联为纽带,以知识发现为目标,将观展变成可看可听的赏心之旅,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