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1)

2019-01-22 12:25:37 形象,曹操,三国

曹操

曹操其人,其历史形象在世人眼里不算有多好。轻者说,他是“奸雄”,重者说,他又算是一个“奸臣”,假如不留客气,有人还说他是一个“奸贼”。当然,在鲁迅先生眼里,曹操倒是一个英雄。

然却,曹操在历史中的形象到底是“奸雄”,还是“奸臣”,或者是“奸贼”,亦或是“英雄”呢?这就需要从尊重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评价。

读《三国演义》也好,看三国戏也罢,都非是正确评价曹操形象的最好方法,还是从史书中去寻找曹操形象的答案。

研究历史,俨如有一个时代印迹。延续年代长一些的朝代,似乎好人多些,否则,坏人就多些。曹操正是处在年代短些的曹魏朝代,这就难免要对曹操多说一些坏话了。

像《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这两部书,对曹操形象说得就不怎么好。《三国演义》说曹操就是个“国贼”,《资治通鉴》也没留下对曹操评价有利的诸多史料。

南宋人干脆就说曹操是“贼”,到在元明清时代,曹操身上算是愈加背定了骂名。尤其是乾隆将曹操看作是“篡逆”以后,这就更令曹操的形象有了一种定格。

曹操是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从晋代开始,像王沈在《魏书》中,就相对肯定曹操,马彪在他的《续汉书》中,也是给曹操进行了曲笔回护。可是,孙盛在《异同杂语》中,则是没说曹操的好话,吴人写的《曹瞒传》,也是更多在说曹操是个酷虐奸诈的人。东晋的习凿齿,最先给曹操戴上了“篡逆”的帽子。从晋朝开始,人们对曹操的形象,就一直存在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令曹操真正形象充满了变数。

曹操挨骂,似乎成为了一种惯式。他被挨骂,自然有他被挨骂的理由。骂他最多的话是“奸”。他篡汉的行为,他狡诈的一面,在古人看来,这就是“奸”。何况,连曹操自己都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一个何等之坏的人呢?

但是,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样话,有必要较一下真。

在《三国志》里,没有曹操说这句话的记载,但这句话,则是散见于《魏书》、《杂记》和《世语》当中。大致的情况是这样:董卓进京以后,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命,他抄小路逃出洛阳回家。当他路过他的朋友吕伯奢家的时候,则是将吕伯奢一家人都给杀了。可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原因,在这三本书里,又是有三种说法。

《魏书》是这样记载描述的:“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杂记》是这样写的:“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世语》则言:“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如三书记载而言,已经证明曹操确实是杀了吕伯奢一家,但对曹操当时杀人的主观动机,这三本书在说法上则是出了问题。《魏书》的说法,是属于曹操的正当防卫,而《杂记》和《世语》,则是再说曹操因疑心太重而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