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对国家是否有利,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历时16年,变法的核心是“”理财”、“整军”。
我个人觉得对历史是有利的,对国家来讲,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一样矫枉过正,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大宋王朝在面对四面强国的情况下,必然需要强国,在军事上,经济上等。
但是王安石的变法从根本上说是好的,但是方式太激进了,而且没有明确的清晰的实施途径,只是提出目标,却没有提出好的解决方法。
变法的好处: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政府财政,提高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打击和限制。
变法的不利:
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所谓变法就是改革,就好比给一个国家做手术,这个的慢慢来。不能一次性就动所有的手术,这样很难康复;
变法的内容
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评价
说句实话,王安石和宋神宗,大宋朝能人辈出,就宋神宗就出来好多,富弼 韩琦 曾公亮 陈旭 王安石 韩绛 吴充 王圭 蔡确、司马光、范仲淹、苏轼、 苏辙 、包拯、张尧佐、王德用、王素。以司马光为首的从一开始就反对变法。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