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回暖,日本退役将官缘何又放厥词?

2019-02-25 15:14:32 放厥,中日关系,将官

资料图(图源:东方IC)

近日,日本航空自卫队退役将官织田邦男通过美国媒体发布了所谓“中国侵略时间表”,从而引发热议。然而正如国内学者在第一时间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所指出的,“臆断统一后的中国将会干涉他国内政、威胁地区和平的说法,不过是宣扬‘中国威胁论’的陈词滥调”。因此,织田邦男狂言所引发的“热潮”更多停留在舆论层面,毕竟对学者来说,这番带有自我炒作色彩的呓语不过是日本极右势力一贯炒冷饭的行为而已。

然而,织田邦男的言论虽然经不住推敲,但却也有着历史根源。二战结束初期,反省战争的声音确实在日本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由于美国主导的日本战后改革之不彻底性,日本极右势力也得以在国内潜伏下来。1963年到1965年期间,《中央公论》杂志连载并最终集结成书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成为了极右势力为侵略翻案的滥觞。

为侵略翻案并非日本极右势力的最终目的,“重新武装日本”才是他们朝思暮想的愿望。为了凸显“重新武装日本”的必要性,“日本随时面临外敌侵略”的臆想便被制造出来。80年代,日本作家森咏写了一部颇有名气的幻想军事小说叫《日本封锁》,该书描绘了遭到入侵的日本顽强打倒外来占领者的故事。织田邦男如今的言论,也在这条思路的延长线上。

既然日本遭到入侵的剧情早已是小说中老掉牙的桥段,那为何这次竟能引起轩然大波?这与织田邦男日本航空自卫队退役军官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为直接的说就是,织田邦男的想法是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日本自卫队将领对国际形势的普遍认识。关于织田邦男的想法能否代表日本军方,还缺乏足够的样本支撑。

《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早已明文规定:“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因此,日本的自卫队本身就是一个“擦边球”的产物。“名不正,言不顺”,自卫队的现役将官也就极少公开发表关于国际局势的军方意见。但仍然有一些公开的材料可以提供蛛丝马迹。像每年发布的《日本防卫白皮书》大肆渲染日本周边安全局势的不确定性,从中或许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况且日本自卫队将官的极右情节流露也并非个案。2008年,同样身为航空自卫队高官的田母神俊雄在现役时代就曾抛出“日本不是侵略国家”、“并没有日军直接参与皇姑屯事件的证据”、“日本是被蒋介石拖入日中战争的受害者”这样公然颠倒黑白的妄语。

无论如何,像田母神俊雄、织田邦男这样公共发表极端言论的将领在日本还是少数,但其影响却极端恶劣。“中国大陆计划在2025年吞并台湾,并将在2045年入侵日本冲绳”, 织田邦男的发言除了充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臆测外,也暴露了日本极右势力在中国问题上的一种错误观点,即:否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才会有“吞并台湾”这样的说法。台湾问题与领土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同为中日关系的支柱,自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历届政府都信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中日关系回暖之际,日本的极右势力抛出如此言论,其用心值得玩味。

织田邦男的言行再次印证了我们在对日交往中采取“两分法”的必要性。织田邦男及其背后的极右势力并非当今日本的主流,我们不能把一小撮极右分子与绝大多数爱好和平的日本民众混为一谈。如果因为他们的言行而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大局,那反而是得其所愿。但反过来说,坚持“两分法”也要求我们更加辩证的认识中日关系。必须注意到,无论中日关系如何向好,都不能放松对日本国内极右势力的警惕,这是历史的教训。

(李若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