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三国志 -“厌战”号(1)

2019-03-17 06:54:34 厌战,战列舰,三国志

提起二战英国最有名的战列舰,大家多半会提到“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或者Big 7里的“罗德尼”号、“纳尔逊”号,前三者都和“俾斯麦”号交过手,威名远扬。但是要论资历、战功和传奇性,它们都要排在后面。皇家海军历史上最富盛名、获得战斗荣誉最多的舰艇非“厌战”号莫属,甚至超过了风帆时代永垂不朽的“胜利”号。

30年代驶入马耳他港的“厌战”号

对于“厌战”号很多人似乎不太熟悉,这也难怪,二战时期英国所拥有的21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中,“厌战”号是倒数第二老旧的,它于一战前下水,一战中入役,参加过日德兰大海战,到二战爆发时已是24岁高龄。

超级无畏舰时代

现代战列舰的鼻祖是英国于1906年下水服役的HMS Dreadnought“无畏”号战列舰 ,它在海军列强中率先采用了单一口径“全重炮(All-Big-Gun)”配置,也就是取消高射速的小口径主炮(6-10英寸),仅装备12英寸主炮;用大功率蒸汽轮机取代古旧的三涨式蒸汽机,达到21节的高航速。这两项革命性的设计令当时英国在役和在建的62艘老式战列舰相形见绌。虽然“无畏”号仅建造了一艘,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战列舰类别 - “无畏舰”,之前的众多战列舰则被归为“前无畏舰”。

朴次茅斯军港内刚完工状态的“无畏”号战列舰,左舷靠帮的是一艘明轮的拖船,舰艉露出的帆船桅杆可能就是纳尔逊的“胜利”号

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国力鼎盛之时,皇家海军自1885年起一直奉行“两强标准”:英国海军实力不低于其它任意两个海军强国之和,也就是1要大于2+3。在“无畏”号之后,英国以每个财政年度开工一级新舰的速度相继建造了3艘1907型“柏勒罗丰”级(Bellerophon)、3艘1908型“圣文森特”级(St. Vincent)、1909年的HMS Neptune“涅普顿”号和2艘改进型“巨人”级(Colossus)。

为了应对德国海军咄咄逼人的造舰竞赛,1909年底开工的4艘“俄里翁”级(Orion)完全摆脱了造价和尺寸的约束,安装了新研制的MK V型13.5英寸(343毫米)主炮,5座主炮塔全部沿中轴线布置,可同时向一侧射击。1912年,同级的“雷神”号首次安装了中央火力控制系统,在主炮齐射时可以集中观测校正弹着点、统一解算射击诸元,远距离命中率成倍提高。于是“俄里翁”级之后的战列舰又被称为“超级无畏舰”。

1915年停泊于锚地的“俄里翁”级“君主”号

需要特别提一下,这一时期英国人热衷于用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来命名主力舰,比如Bellerophon就是捕获了天马Pegasus的科林斯王子。因此作为战列舰名,Orion是指海王波塞冬之子 - 猎户巨人,而不是猎户座,音译为“俄里翁”更合适;同理,Neptune是指罗马海神“涅普顿”而不是海王星。

在“俄里翁”级之后,英国又建造了4艘1911型“英王乔治五世”级(King George V)和4艘1912型“铁公爵”级(Iron Duke),均为上一型的小幅改进型,主炮相同,动力装置略有加强。

“铁公爵”号战列舰,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大舰队(The Grand Fleet )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的旗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

当英国开始设计“铁公爵”级的后继型时,获悉满载排水量达35300吨的德国新一代“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将装备13.8英寸(350毫米)主炮。为保持火力优势,海军部决定为新一代战列舰配备15英寸(381毫米)主炮。

按过去的经验,都是先研制火炮再建造与之匹配的主力舰。而时任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为了能赶上新战列舰的进度,极力推进火炮和战列舰的并行开发,将这个过程缩短了一到两年:火炮跳过了冗长的原型试制流程,下了绘图板就直接进入制造阶段;军舰的整体设计也为尚在研制中的新型大口径主炮进行了优化,并立即开工建造。

这级新型战列舰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级(下文简称QE级),它以“伊丽莎白一世”命名,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要在14年后才出生;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继承的也是“一世”之名。本级舰原计划建造四艘,因为马来亚自治领提供了造舰预算,于是增建一艘,分别是“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巴勒姆”号、“勇士”号和“马来亚号”。

1916年5月31日爆发的日德兰大海战中,除了“伊丽莎白女王”号在本土维修外,QE级其余四舰均编入第5战列舰中队参战

【 武备 】

这门新式火炮就是著名的MK I型42倍径15英寸海军炮。虽然它的开发过程被极度压缩,但在海军军械局总监摩尔少将的卓越领导下,该炮达到了所有设计目标,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发挥出色。美军二战后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其后研发的众多火炮都有更高的单项指标,但MK I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二战所有大口径主炮中最高的,两万码距离齐射的散布非常小。有意思的是,出于保密原因,在研制期间英国对外声称其口径为14英寸,和30年后日本人隐瞒“大和”号主炮口径如出一辙。

正在苏格兰约翰·布朗造船厂舾装中的“巴勒姆”号,起重能力达到160吨的吊车正在为B炮塔吊装单门重量100吨的MK I主炮

MK I装备了QE级和R级10艘战列舰,“声望”级、“勇敢”级和“胡德”号6艘战列巡洋舰,以及三型6艘潜水重炮舰,共生产了186门,一直用到1946年竣工的“前卫”号战列舰。

“前卫”号是战时应急计划的产物,其8门MK I主炮的来源是真正的“五花八门”:“光荣”号战列巡洋舰改造为航空母舰后留下1门,“伊丽莎白女王”号备用炮管2门,R级“拉米利斯”号2门、“君权"号和“决心”号各1门,最后1门来自于浅水重炮舰HMS Erebus“暗界”号。

皇家海军最后的战列舰“前卫”号,攒出来的8门舰炮是各国二战期间建造的战列舰中最弱的

这186门炮中还包括了7门海岸炮:40年代初在肯特郡的Wanstone农场安装有两门,代号“Clem”和“Jane”,提供覆盖英吉利海峡的封锁火力;30年代在新加坡配置了5门,柔佛炮台3门防御东南面,Buona Vista炮台2门防御西南面,均配备装甲旋转炮塔,但180度左右的射界打不到西北角的柔佛海峡,日军登陆时成为摆设。

1941年11月14日,进行试射的柔佛炮台

QE级的原始设计继承了“铁公爵”级的布局,配备5座双联装炮塔,相应的最高航速也同为21节。但根据“狮”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经验,英国工程师认识到取消舰体舯部的Q炮塔可以腾出空间和排水量来容纳更大型的轮机系统,而更充沛的动力则可以承载更厚的装甲,增强防御力。同时海军部认为,8门15英寸主炮的舷侧齐射弹药投射量足以超过“铁公爵”级的10门13英寸主炮,因此最终的设计采用了4座双联装主炮,艏艉对称在舰体中心线上呈背负式各布置两座。

和同时代的超级无畏舰一样,QE级配备的副炮是6英寸(152毫米)45倍径的单管MK XII型炮廓炮。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安装了16门,其中四门位于艉部,比其余的副炮低一层甲板。

海试中发现这四门炮位置过低,毫无用处。除了射界差、弹药库防护薄弱以外,高海况时还非常容易进水,成为防御系统的一个死穴。于是“伊丽莎白女王”号将这四门炮移除,炮廓封闭焊死。其中两门炮被安装到了烟囱两侧的舟艇甲板上,用装甲炮盾防护。

其余4舰在建造过程中就废止了后部的这四门炮廓炮,同样改为两门甲板炮。这两门单炮也没什么作用,五舰于1916年撤装。QE级多出来的10门6英寸火炮在1915年被安装到5艘M29型浅水重炮舰上。

“厌战”号左舷舟艇甲板上的甲板炮,在日德兰海战中受损严重

QE级还装有2门单管76.2毫米高射炮、4门礼炮和4具固定式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两舷水线以下各安装2具,备雷20枚。

QE级在建成时就配备了完善的火控系统,是全世界第一型拥有机械式统一射控系统的战列舰,设有两部带15英尺(4.6米)光学测距仪的主炮指挥仪,一部安装在司令塔(conning tower)顶,另一部在三角主桅顶部的校射平台(spotting top)上。每座主炮炮塔也配有15英尺测距仪,紧急情况下所有主炮还可以由B炮塔统一控制。副炮则由主桅两侧罗经平台上的副炮指挥仪分别控制。

【 动力系统 】

最初的1912年造舰计划沿袭了传统的战列舰分队编组模式,采购3艘战列舰加1艘战列巡洋舰,利用战巡的高速度作为前卫,为本队展开火力侦察、肃清对方驱逐舰、巡洋舰的干扰,占据有利阵位。这艘战巡将会是“虎”号的改进型,并可能被命名为“豹”号。

在减少一座炮塔并加强动力系统后,新型战列舰的最高航速被设定为25节,接近同期“虎”号战巡的28节。鉴于战列巡洋舰的昂贵造价(“虎”号包含火炮的造价高达259万英镑,“厌战”号的价格为252万英镑)而防御薄弱,海军部取消了这一年度订单中的战列巡洋舰,直接采购第四艘战列舰。

海军设计局(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 - DNC)的评估报告认为要想达到这样的高速,必须采用全重油锅炉。而之前所有皇家海军战列舰采用的都是煤/油混烧锅炉 - 以煤为主燃料,在煤炭上喷淋重油充当助燃剂。

旧式英国战列舰上正在往燃煤锅炉中铲煤的司炉工,可见工作环境相当恶劣。一艘主力舰往往安装有多达24台锅炉,需占用大量人力维持锅炉的运转。

已退休的前第一海务大臣,“无畏舰之父”费舍尔海军元帅(Admiral of the Fleet)也极力主张未来的战舰以燃油取代燃煤,因为石油具有比煤炭大得多的能量密度,热效率更高,彻底解放了又脏又累的司炉作业,液态石油的储存和补给也更简便,燃烧时还不会产生浓烟,暴露战舰的位置和航向。1912年,他出任“皇家燃油调查委员会”主席,三次向海军部提交秘密报告,推进全海军的燃油化。

当时英国已经具备成熟的重油专烧锅炉技术,唯一的顾虑来自后勤补给。因为20世纪初的英伦三岛不产石油,北海油田的大规模开采要到70年后;而英国又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如何维持庞大舰队的燃料储备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丘吉尔亲自介入此事,通过英伊石油公司签署的《英国-波斯石油合约》确保了战时皇家海军的石油供应,由此为采用全重油锅炉的手续大开绿灯。

海军两巨头:文职的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和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元帅费舍尔男爵

所以war+spite不是厌恶战争,而是蔑视战争。这也是皇家海军官方一直以来对这个舰名的解释。第六代Warspite的拉丁文舰铭:“Belli dura despicio”,即“I Despise the Hard Knocks of War - 我蔑视战争的艰辛”。原来人家不是讨厌打仗,而是不怕打仗。

“厌战”号的官方舰徽,中间是一门无敌舰队时期的旧式舰炮刚开新号,所以还不能标注原创字样,原创不易请多多指教,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