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些行为, 会让自卑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 长大难有出息
文|文儿
有句烂大街的话,你想让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该是这个样子。道理很浅显,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喜欢双标的家长。他们习惯性地只看到孩子学习成绩差,不听话,胆小怕事,浑身上下都让人不满意,却从来不曾从自身去找原因。说实话,每次遇到这样的家长,我都想替那些投胎小笨蛋们默哀。
当然,很多人会说,别总是怪原生家庭,这锅太重不想背。但是太多的案例和研究表明,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举止和性格养成,都有原生家庭的烙印。譬如,父母以下这些行为,表面上看无伤大雅,但日久天长,会让孩子的内心受到一次次重击。哪怕成年以后,骨子里依然有无法磨灭的自卑。而且,由于自卑使然,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很难在事业上有大出息。
一味打击批评孩子
大概是谦逊使然,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习惯性忽视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将缺点和错误放大。面对年幼的孩子,从未想过自己说出的话有多么难听和伤人,反而以“我是你爸妈”的姿态,俯视弱小的孩子。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惊人的相似,整天挂在嘴边的不是“你真笨,死脑筋,榆木疙瘩”,就是“你长得真丑”。甚至还隔三岔五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吊打自家娃。
虽说经常鼓励会让孩子变得骄傲,但整天生活在被打击批评的家庭环境中。年幼的孩子是不会明白你只是想间接督促他、恨铁不成钢的苦心。他们只会用情绪来感知你是否喜欢和认可自己。如果从未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样的孩子很少会性格乐观、自信大方。相反,多半会极度敏感和缺乏安全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一无是处,没有能力和本领去做出让父母满意的事情。由于不相信自己能行,孩子从小就自卑得很,认为所有的错都是因为自己,别人不喜欢自己也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即使长大以后,他们遇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原本可以相伴一生的伴侣,也会因为过度自卑,总感觉自己配不上太美好的东西,而错失和错过。过了那个年龄和时机,想要再找到合适的机会和正确的人,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经常向孩子哭穷
听一位朋友说,从小她妈妈就经常哭穷,而她也一度以为自己家穷到只能穿别人送来的旧衣服。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才知道爸爸在本市开了两家公司。当时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不是亲生的,但爸妈却认为哭穷教育让她学会了勤劳节俭,勤奋学习。
确实这样的行为,让她拥有穷人孩子想要成功的心气,但也让她自卑得很。在那个青葱年少的岁月里,她不止一次因为穿衣打扮不合适被班里学生嘲笑。每次班里举行活动,她都要顶着别人的白眼拒绝参加。
所以,就算知道家里还算优渥以后,她依然极端的吝啬。不舍得买衣服,看到桌子上掉落的饭菜会忍不住想捡起来吃。因为过度自卑,她错失了留学和事业往上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