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中小企业政策落实自查梳理,走出办公室才能接地气
据新华社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11月4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抓紧对已出台的各项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自查梳理,并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我们欢迎广大中小企业提意见,并将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不接地气’、‘不合实际’和‘不易操作’的政策措施。”
▲资料图片图据东方IC
近年来,围绕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税收、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等,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似乎并没有那么高的“获得感”。有些政策,看起来光鲜靓丽,落实起来却很艰难。起初,普遍认为是执行难、执行不力,或者执行打折扣。随着对政策落实情况的了解,特别是政策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估,慢慢发现,有的政策不接地气、不切合实际、不符合企业发展情况,根本就没有办法操作,也没有办法落实。
很显然,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评估,充分听取中小企业的意见,不仅可以真实掌握政策的执行情况,更可以了解政策制定是否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政策制定是否想当然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评价制定政策的地区和部门工作是否踏实、对实际情况是否了解、有没有真正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政策的制定,决不是拿出来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就中小企业来说,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对着问题和矛盾而去,而不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更重要的,每条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能够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光是政策有了,但企业实际上享受不到,这样的政策就背离了制定的初衷。
所谓政策效率、政策效应,不仅要看执行的到位率,还要看政策的适用性。所有的政策,都必须是符合实际、满足需要、易于操作的,说白了就是要接地气。所以,政策在制定之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着手制定,并在基本方案形成后,再征求被执行者的意见。制定政策,必须走出办公室,走出拍脑袋定政策的怪圈。
眼下,中小企业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做保障。因此,所有的政策,都要切合企业实际,特别是税收、融资、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更要程序简单、操作方便,要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获得感。如果因为程序和方法的问题,把时间拖得很长,纵然到位了,也会使政策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使中小企业的获得感不强。
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方面在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时,如果发现执行不了或执行难度大、操作不方便的政策,就应当建议取消,或者改用其他方式替代。
政策不是摆设,政策也不能成为摆设。
由第三方机构对涉及中小企业的政策进行评估,也是一次对政策的重新梳理。梳理后的结果,也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该优化的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该补充的补充,该取消的取消。只有真正对企业有用的政策,才保留下来。
///
特别提醒:红星新闻app上线,欢迎扫码下载 ↓
END
文丨谭浩俊
编辑丨平静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