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医两个角度看儿童抽动症病因

2018-01-28 19:15:29 抽动症,中西医,角度看

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3~15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动,缩鼻子,摇头,耸肩,秽语,喉内发声以及腹部及肢体不自主抽动等等。

西医认为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极容易发生抽动性反应,推测可能与遗传、体质、药物应用不当有关。尤其是具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某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均易形成此类运动性条件反射,成为病理性惰性反应,日久则成为习惯性抽动。而在中医古籍中,虽未有过抽动症的病名,但有大量相关症状的描述。如明·王肯堂《证直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瘛疭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

依上述的特征,儿童抽动症当属“肝风内动、风痰”等范畴,其本为肝、肾、脾,其标为风、火、痰、湿。中医思想中的肝与西医单纯的肝脏不同,它包含了疏畅、条达的作用,当此功能受到损害,肢体就会有抽动、痉挛的临床表现。肝肾联系密切,二者之阴互滋互养,耗损则肌肉惕动而成抽动症。中医认为脾为中气运转的关键,当脾气虚弱时,中焦水谷运化无权,易产生水湿等病理产物。又因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内外致病因素易引动肝风,故可见肝风内动之候,脾虚湿盛、痰湿阻滞、蒙蔽心窍、心神失主则不自主地抽动和秽语。

中医认为

情志不舒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情感不舒、精神抑郁,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动风;情绪过于激动,阳亢无制,婴儿期的各种疾病均可造成气血逆乱而心神失养。对小孩来讲,父母和老师对他的呵斥、转学、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都可以算作精神创伤或重大生活事件。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往往境况不佳。首先,由于受整体教育风气的影响,教师们认真负责,整顿课堂纪律,督促孩子用心学习,但这恰恰加重了患病孩子心理负担。同时,因患病儿童皱眉、挤眼、咧嘴、摇头、晃脑、甩手、跺脚、耸肩、伸指、挺腹、躯体晃动,乃至喉咙中发出吭吭声等尖锐的声音,而成为老师重点的管制对象,更使孩子紧张、恐惧,自卑感油然而生。其次,在家庭里,孩子一直是众星捧月的对象,家长都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加上学校老师留的作业又多,所以其精神压力也相当大,自然会加重焦虑感。

治疗方式

中医对抽动采取的是针灸,按摩的方法去给孩子调节情志和阴阳,副作用小,但是需要时间长,孩子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但是中医依旧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目前西医对儿童抽动症尚缺少较好的办法,多服用氟哌啶醇,初服会有一定的效果,症状会得到缓解。但在经过1~2个月后,疗效就会下降,甚至会有一些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迟发型运动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