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读画记|哥伦布的小屋
文化游记《意大利读画记》
Cultural travels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现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意大利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圣地,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日出”的地方。何不用这个机缘,去活生生体验与感知一下那个使人类永恒骄傲的历史,并向历史提一点问题?”
2016年,欧游归来,冯骥才先生创作完成了一组游记式的文化随笔《意大利读画记》,原载于《北京文学》杂志。
央广十位主持人
联袂演播全书的20个章节,
共同传达
对人类文明的尊重与思考。
一起聆听
央广主持人昱森朗读第16章:
《哥伦布的小屋》
(节目编辑:邢晓春,录音制作:石良红)
音频文字节选
远远地跑到热那亚来,目的之一是瞧一眼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的小屋。
在几条纵横交错的古街前边,我看到了灰白色、峻拔的索普拉纳门。早在12世纪时,它是这座城市的入口。后来破败了,渐渐城墙也没了,只剩下两个高耸着的圆形的塔楼,中间夹着一个仍然可以进进出出的拱形的城门洞。
索普拉纳门
穿过索普拉纳门不远,有一座用红砖与石块粗粗垒起的爬满长青藤的古老的两层小楼,竖立在一个街角,便是哥伦布的故居了。门前插着小小的意大利国旗和热那亚的市旗,依照欧洲的习惯,凡是门前插着这种小国旗的建筑都是重要的公立博物馆。
从地理位置看,它在城门外,面朝不远的大海。据说最早是一座织工房,哥伦布就出生在这里。现在已是一座残缺不全的建筑,除去门面的一点楼体,加上二楼两扇窗和底层一个门,其余都是一些残垣断壁。
哥伦布出生的房子
哥伦布家境贫穷,自小帮助父亲干活。但是不远处深蓝色无边的大海对他充满诱惑。他总在想,海的那一边是哪里?这是生活在陆地的人很难有的想象。为此,他读了很多书想找到答案,还在船上谋到一份工作学习驾船航海。然而,他真正开始航海探险的生涯并取得伟大的成就却是在西班牙。他在这座城市生活时还默默无闻。可是对于今天的热那亚来说,有这座楼就足够了。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了影响世界历史的哥伦布就出生在这座城市。
为此,热那亚人整修这座故居时十分精意,尽力保留残破的古楼所有的历史细节,特别是一些不知其内容的细节,比如地上一个坑或墙上几个字母,不管知不知道它形成的原因和实在的意思,全都要保留下来。历史愈久远,它未知的细节就愈多、历史感就愈丰富,为此才使得这座孤零零的哥伦布小楼叫我们深信不疑。如果热那亚没有这点真实的历史“残余”,哥伦布就成了一种看不见抓不着的说法。
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的文献
马可·波罗是通过东西方交流那条最早的艰辛又漫长的陆路——丝绸之路,到达东方。到了哥伦布的时代,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哥伦布走的是海路。然而,他们行程的方向是相反的,马可·波罗的方向是向东,最终抵达目的地;哥伦布的方向是向西,他计划穿过大西洋到达东方。他的探险计划得到了西班牙皇帝的支持,他身上还揣着西班牙女皇给印度君主和中国国王的国书。可是,那时候并没有西行的航线,他横穿大西洋时“跑偏了”,从万顷波涛中登上的陆地不是亚洲,而是美洲,这便歪打正着地让欧洲“发现了新大陆”。这一年是1492年。
我想,意大利真是个很浪漫的国家。它诞生了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诗人、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艺术家是精神上的浪漫主义者,而探险家是行动上的浪漫主义者。西方最早两个最著名的跑得最远的浪漫主义者都是意大利人。一个从陆路向东直到中国,一个从海上向西到了美国。
央广主持人昱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