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陶瓷欣赏

2018-04-24 13:02:58 商代,故宫博物院,陶瓷

灰陶盉 , 商 , 高 12.3cm, 口径 8.2cm, 足距 4.8cm。

盉 ( h é 音禾 ) 直口微外撇 , 肩部一侧置管状流 , 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圜底 , 下承以三足。肩、腹部分别饰二、四道弦纹。

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 , 其造型规整 , 胎质较细腻 , 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 , 装饰简练。

盉是古代的盛酒器 , 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 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都可见到。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 , 圆口 , 前有流 , 后有柄。

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 , 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 , 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灰陶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 , 商代有较大发展 , 产量很大。

白陶刻几何纹瓿 , 商 , 高 20cm, 口径 18.6cm, 足径 15cm。

瓿 ( b ù 音不 ) 唇口外卷 , 溜肩 , 鼓腹 , 腹下渐收 , 近足处外撇 , 圈足。通体雕刻纹饰 , 以精细的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 , 主次分明 , 错落有致 , 显得格外庄重精美。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 , 由于烧成温度提高 , 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 , 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 ( gu ī 音归 ) 、盉 ( h é 音禾 ) 、爵为主 , 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 , 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 , 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 , 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 , 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 , 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 , 器物有觯 ( zh ì 音制 ) 、壶、尊、卣 ( y ǒ u 音有 ) 等酒器和鼎、豆、盘、簋 ( gu ǐ 音轨 ) 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 ( t ā o ti è 音涛帖 ) 纹、蝉纹、曲折纹、夔 ( ku í 音奎 ) 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 , 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以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也是青铜器上装饰的常用方法 , 以此显示出纹饰的层次感 , 从而显得华丽繁缛 , 更有甚者 , 纹饰的层次可达到三层以上。

灰陶刻划三角纹双系罐 , 商 , 高 14.5cm, 口径 10.1cm, 足径 9.4cm。

罐撇口 , 短颈 , 溜肩 , 鼓腹 , 腹以下渐内收 , 圈足外撇 , 底部微向外凸。腹部对称置双系 , 系中间有一小圆孔。腹部刻划正反三角纹饰。

此罐造型古朴 , 装饰简练 , 堪称商代灰陶中的典型作品。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 , 商 , 高 22cm, 口径 9.2cm, 足径 9.2cm。

壶口微内收 , 口以下渐广 , 下腹饱满 , 圈足。肩对称置圆孔系。与系对应的圈足上有两个圆孔。通体雕刻饕餮 ( t ā o ti è 音涛帖 ) 纹 , 图案清晰 , 雕刻技法娴熟。堪称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这件白陶壶原本破碎 , 现已修复。

饕餮 ( t ā o ti è 音涛帖 ) 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用它的头部形状来作为装饰 , 称 " 饕餮纹 "。用 " 饕餮纹 " 来命名青铜器上的这种图案化的兽面始于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白陶刻纹豆 , 商 , 高 12.5cm, 口径 22.7cm, 足径 15.2cm。

豆浅腹 , 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 , 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 , 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 , 高足中部雕刻钱纹 , 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 ( t ā o ti è 音涛帖 ) 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 , 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 , 由于烧成温度提高 , 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 , 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 ( gu ī 音归 ) 、盉 ( h é 音禾 ) 、爵为主 , 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 , 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 , 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 , 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 , 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 , 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 , 器物有觯 ( zh ì 音智 ) 、壶、尊、卣 ( y ǒ u 音有 ) 等酒器和鼎、豆、盘、簋 ( gu ǐ 音轨 ) 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 ( t ā o ti è 音涛帖 ) 纹、蝉纹、曲折纹、夔 ( ku í 音奎 ) 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 , 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 , 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 , 青铜豆还是一种礼器。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 , 商 , 高 31.4cm, 口径 20cm, 底径 9.3cm。

罐口外折 , 短颈 , 溜肩 , 肩以下内收 , 平底。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 , 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 10 道。表面施青釉 , 釉层薄而不匀。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 3000 年前的商代 , 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 , 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 , 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 , 器表施石灰釉 , 经 1200 ℃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 , 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 , 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 , 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最初发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遗址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中。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 , 山东济南大辛庄 , 河北藁 ( g ǎ o 音搞 ) 城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商代晚期遗址中也都有出土。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 , 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点 : 烧成温度比瓷器低 , 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 , 器物造型不甚规整 , 胎体厚薄不均 , 器表釉层不均匀 , 釉层较薄 , 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 , 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 故称 " 原始青瓷 "。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 商 , 高 22.1cm, 口径 9.1cm, 足径 8.9cm。

器敛口 , 腹微鼓 , 圈足 , 口下安双耳 , 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 , 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 , 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