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河北|我的乡贤李吉甫
李吉甫是赵郡人。我祖籍虽非赵郡,但唐朝的赵郡属今天的河北,广而言之,我是可以将唐朝的李吉甫视为乡贤的。
历史上赵郡李氏名人辈出,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赞皇南邢郭村李氏墓群。
卿卿
李吉甫,字弘宪,其父李栖筠,做过御史大夫,名重于时。按今天的话说吉甫算是官二代。
虽未参加科考,但因为“少好学,能属文”,二十七岁时,吉甫做了太常博士。“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他突出的表现和才学很快受到当政者承认。以后他又做过屯田员外郎、驾部员外,宰相李泌和窦参尤其“推重其才,接遇颇厚”,朝廷上的人亦把吉甫归入两人门下。
李泌和窦参在唐朝历史上不能与魏征、宋璟比肩,却亦称得上名臣。年龄上两人都相当于吉甫的父辈。他们相继退出政治舞台后,只大吉甫四岁的陆贽当了宰相。
进士出身的陆贽最初是没把吉甫放在眼里的。许多人亦将李吉甫划在了陆贽的对立面,他们接下来看到的是吉甫的京官做不成了,他被陆贽打发到遥远的明州锻炼了。明州紧邻东海,吉甫的新角色是明州员外长史。官很小,海很大。面对浩瀚的大海,吉甫的心胸变得像大海般广阔。在明州他干了很久,等到真要离开了,他都有些舍不得了。
一代名臣陆贽的霉运来了。他遭政敌陷害,失去皇帝李适信任,几乎丢掉性命。最后性命保住了,京城却待不住了,李适把他发配到了长江边上的忠州反省。吉甫的官运来了,有人向李适建议,不如把他亦安排到忠州。
冤家路窄不是?
真是。亦真不是。“臣业以儒进,才匪时须,书生之幸,亦已过分。中贻谤缺,咎则自招”,对此次工作变动,吉甫第一时间向李适表达了万分感动之情:巴山万重,峡水千仞,微分何寄?长瞻北辰,臣无任感戴屏营之至。
可到了忠州,他却让朝廷上那些等着看陆贽笑话的人失望了。他们原以为“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他们错了,大错特错了,吉甫虽为忠州刺史,陆贽虽为他的属下,两人却以卿卿相见,甚欢。吉甫以德报怨,大抵此时陆贽亦想不到吧。
吉甫未尝以宿嫌介意,人益重其量。亦因之,吉甫六年不曾徙官。
六年之后,转任郴州刺史。“驽骀复效于驰驱,枯朽更同于华秀”,吉甫再一次向李适发出谢表。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冬天,吉甫又调任饶州刺史。他听说此前四任刺史都死在饶州了,流言满天,没人敢到饶州上任,饶州已经七年没刺史了。“事出非常,恩超往例。拜舞之际,悲欢失容”,吉甫向皇帝李适做思想汇报时前所未有地激动:臣闻千年一圣,生圣时者为遭逢;万朝一昌,遇昌期者为嘉会。臣顷者每念生圣时,逢圣运,而职在遐外,莫能自通。何尝不顾影独悲,扪心屡泣,昼望白日,夜瞻北辰。
这亦是他最后一次向李适写此类谢表。
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今天人们仍受这部著作之泽。
入相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六十四岁的唐德宗李适卒。其子唐顺宗李诵即位。李诵当了二百多天皇帝,即将皇位传给其子唐宪宗李纯。是年十二月,吉甫受诏入京,为中书舍人,与裴垍充翰林学士。
吉甫由此与裴垍关系亲密。
元和二年春,公元807年,正月,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
吉甫聪敏,详练物务,以前十多年辗转地方,他备详闾里疾苦,朝廷上的人事反而生疏,这是他的短板。他深知取长补短的道理,所以,正式拜相前那天晚上,他对李纯亲信、又熟悉当朝人事的裴垍讲出一番肺腑之言:我流落远地,十余年方归,便入禁署,今才满岁,后进人物,罕所接识。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
据说裴垍二话没说,取笔写下三十余人姓名,向吉甫推荐。吉甫上任后,立即予以选用,三十余人几乎都获得相当的职位,为此“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
李纯给新宰相李吉甫的评价是:符彩外发,清明内融,体仁而温,抱义而峻。识同精颐,学该古今。深中不回,独立无惧,经纶常见其道远,激切多至于涕零……
这是吉甫第一次拜相。与他同时拜相的,还有武元衡。然而两人共事,只有几个月,正月拜相,十月武元衡就入蜀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去了。相聚时间短暂,两人间的深厚情谊,却自此开始了。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二月,吉甫进封赵国公;此前他已受封赞皇侯。九月,吉甫亦离京,被李纯任命为淮南节度使。
三年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正月,吉甫再次入京拜相。李纯称赞他,“忠贞立身,文武为德,志唯经国,谋不忘君。才可以雄镇方隅,智可以密参帷,虽劳谦弥切,每陈丹府之城;而忧寄方深,难辍紫垣之务”。
诏书出自白居易之手。
是的,拟就吉甫第二次拜相诏书的就是十年前登进士第、是时任职翰林院、将为后世推崇的大诗人白居易。
赞皇许亭李氏祖茔今貌。
酬答
吉甫为后世所知,所铭记,是因为他是政治家,他政绩卓越;亦因为他是历史地理学家,他有一部流传至今的名著《元和郡县图志》泽被后人,被称“唯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清朝著名学者孙星衍因之而赞:唐宰相之善读书者,吉甫为第一人矣。
吉甫不以诗名世。猝然离世前,他是在长安安邑坊东南隅的家中度过的。他传世的几首诗作中,没有关于故乡“赵郡”的。但有一首:“龙门南岳尽伊川,草树人烟目所存。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日到郊园”——还是极容易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情。
许多文字都在光阴中走失了。但即便如此,通过有限的与吉甫相关的文字——这些文字或出自吉甫之手,或出自他人之手,我以为仍能读出这位乡贤照耀于历史的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
他向失意的刘禹锡和柳宗元表示问候。他的一片心意亦得到他们的响应。“时号扬益,俱为重藩,左右皇都,万里何远。公手提兵柄,心匠化源,芳词况余,情勤靡极,质文相映,金玉锵然。蜀道之阻长,楚郊之风物,襟灵所属,尽在斯矣。永怀赵公岁寒交好之情,因成诗人不可方思之义,聊书匪报,以款遐心。”在朗州司马贬所,刘禹锡有“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诗。“宗元无异能,独好为文章,始用此以进,终用此以退”,柳宗元把十篇文章献给他,称他“荐宠下辈”,他的一句问候如“清风入怀”。
他爱才。他知道他们才四十岁左右,他不想他们就此沉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要以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看到希望。写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诗人王建,献诗称赞吉甫:金鼎调和天膳美,瑶池沐浴赐衣新。两河开地山川正,四海休兵造化仁。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仲春时节,老友武元衡由川入京,第二次拜相。
又在一起荣辱与共了。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吉甫有“夏夜北园即事寄门下武相公”:结构非华宇,登临似古原。僻殊萧相宅,芜胜邵平园。避暑依南庑,追凉在北轩。烟霞霄外静,草露月中繁。鹊绕惊还止,虫吟思不喧。怀君欲有赠,宿昔贵忘言。
然而尚未等到武元衡的酬答,是年十月,五十七岁的吉甫突然就走了。“启沃同心,岁寒共期。运属休明,道济无为,星霜八变,交态不移。或乘春赏花,或对酒吟诗,音容不间,宴语忘疲”,跟吉甫的交情自此成了武元衡永不能抹去的记忆。
终于又拿起笔:吟玩历时,屡促酬答,机务不暇,未及报章,今古遽分,电波增感,留墓剑而心许,感邻笛而意伤,寓哀冥寞,以广遗韵……
可,“天高不可问,空使辅星昏”,迟到的唱和,又寄往哪里呢?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全唐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燕赵都市报 统筹/执笔 记者 刘学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