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大城市补习班横行,一场必须参加又毫无胜算的战争

2018-06-13 19:50:05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和准一线省会城市的父母,比起那些把孩子送到衡水和毛坦厂的小城父母,也轻松不到哪里去。他们的孩子读书环境更好,教育部各种减负文件,都在发挥作用。取消奥林匹克竞赛加分,不准学校补课……这些政策都在落实,但是家长仍没感觉到轻松:大多数孩子从学校出来,晚上和周末又涌向了校外培训机构。

▲示意图 图自东方ic

和衡水中学里疯狂冲刺的高三学生相比,大城市的孩子可能更惨。他们冲刺时间更长,从小学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到了初中,还要为中考和将来的高考上各种冲刺班。如果说衡水中学以高三受苦的强度著称,那大城市的孩子,无非是把这种强度平摊到更漫长的时间罢了。

我有一次在周末去看牙科,发现诊所的路段全部堵死,实在难以解释,最后才发现真相——那里有一家培训机构。普通人有周末,而在竞争赛道上的孩子没有,他们的父母也没有。

最近有媒体走访了一些大城市的校外补习机构,全方位展现了这些家长的竞争焦虑。不少家庭,孩子的补习费用,占到了家庭开支的一半,有人甚至为了给孩子交补习费,不得不动用家里老人的养老金……对一个中年人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了:孩子的竞争,不单耗尽了自己的积蓄,还要向老人伸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高考怎么会没有压力?

补习班已成为了一种社会奇观:知名中学的老师,违规接活兼职赚钱;一些名校毕业生本不是教育行业,也来这里当老师,他们要把自己的名校身份变现;除了培训学生,学校也为家长开班,名曰减压赋能,其实是在贩卖焦虑和推销套餐。这一切,都在强化竞争氛围,增加家长的焦虑。

连第一名都来补习了,你家孩子有什么理由不来?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

感觉补习并没什么用,但是别人孩子都来补习,如果自己不来,差距会更大。

在这样的氛围中,没有哪个家长敢不投入这场必须参加又毫无胜算的战斗。在这样的气氛下,培训机构不可能不是暴利的,而暴利又会催生更多没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这就是“社会奇观”,它集一切不正常的现象于一体,相互嵌入,相互印证,最终甚至找不到任何解决方案。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大学没怎么变。从1998年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读大学变得容易,但要读好大学一直很难。211、985再到现在的双一流,对高校等级所贴的标签,某种程度也是为家长指的方向。有媒体在谈到未来AI对大学专业带来影响时说:“AI将取代很多银行柜员的工作,但是那些985院校的金融专业,依然看好。”这就是病根所在,20年过去,成绩好的学生,仍然不会去读那些“职业技术学院”。

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观念,也几乎没有变化。我们不能指望教育行业来一个一劳永逸的改革,或者出台一个法案来“彻底解决”问题。其实高考本身,就已经接近这种“彻底解决”的方案了。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高考相比于很多别的制度,已经是最公平的了。任何政策出台,影响的都是“整体”,而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具体的人、也就是自己的父母手中,那个最本质的问题永远是:作为父母,你会如何选择?

改变不是没有。条件好的家庭,孩子从小就读私立,直接避开高考,当然,这要花很多钱,也并不会轻松。有的家长,已经能为孩子开辟读大学之外的道路,比如继承家族产业。说到底,孩子的竞争,除了他自己的身体和智力外,还是父母之间的竞争。父母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取决于他们如何定义“成功”,当社会发展催生出更丰富的可能性的时候,家长的选择才会多元。

所以,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是奉劝家长,自己多“补习”,或者至少做到勇敢,尽量不要把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高考前看到一些学校的“誓师大会”视频,喊打喊杀,充满军事斗争用语,这让人无比担忧,即便那些能通过独木桥的幸运儿,要用多久时间,才能忘掉这种紧张感,才能好好享受人生呢。

END

文丨张丰

编辑丨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