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独家丨探访俄二战搜寻组织:挖无名苏军遗骸18年,为他们树碑寻亲

2018-07-07 21:38:51

“他们不会变老,而我们则会:

时间不会让他们厌倦,岁月也不会。

在太阳落山,在清晨时分,我们将记住他们。”

——《献给倒下的将士》

在本届足球世界杯,英格兰首场比赛前夕,英足总主席格雷格·克拉克、英国驻俄副大使林赛·斯科尔,以及十几名英格兰球迷特意前往伏尔加格勒阵亡者纪念馆,悼念在二战中牺牲的战士们,并献上了花圈。这段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的诗,正是他献给亡灵的悼词。

▲英足总主席格雷格·克拉克在伏尔加格勒为二战战士献上花圈 图据美联社

纪念馆不远处,特意为本次世界杯修建的伏尔加格勒体育场屹立在马马耶夫高地上,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士兵为了保卫家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伏尔加格勒,原名斯大林格勒,是二战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场之一。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共有约200万人在这里丧生。战后的一份人口普查显示,斯大林格勒原本的85万居民,仅剩下了几千人。

除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有一场奇迹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1年8月30日,列宁格勒陷入了“德国铁钳”的包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鲜血淋漓的围困,在长达900天的时间里,依靠神话般的“生命之路”,当时的苏军最终奇迹般地杀出围困,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然而,胜利后的列宁格勒城只剩下了56万人,仅是包围初期的五分之一。

这场被称为二战奇迹的战役,给列宁格勒,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这座古城带来了惨重的损失。直到如今,即便在世界杯的热烈氛围中,圣彼得堡也从来没有忘记这场战役。

在圣彼得堡,有数十个特殊的志愿者组织——二战搜寻队伍。每年,这些组织都会自发地前往当年的战场,搜寻二战战士的遗骸以及遗物。红星新闻记者拜访了其中一直积极活跃在圣彼得堡的二战搜索队伍“英格利亚”,并在负责人叶夫根尼·伊林教授的邀请下,前往了搜寻营地。

▲正在挖掘中的一名俄罗斯志愿者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英格利亚”志愿者18年搜寻

黑色胶囊,勺子,遗骸

英格利亚,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系建立的二战搜寻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叶夫根尼·伊林告诉记者,18年前,在历史系和化学系学生提议下,自己牵头创建了“英格利亚”。

18年来,“英格利亚”一直都积极投身于寻找二战战士遗骸、遗物、武器的行动中。“每年春天、夏天和秋天,英格利亚都会组织一次探营,所有人都是自愿参与。迄今为止,我们进行了53次搜索行动,每次15天,共寻找到3158名苏军战士的遗骸。我们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寻找已知和未知的战士们。”

伊林教授说,在俄罗斯,这样的二战搜寻分队并不少,几乎全是由志愿者发起。直到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才开始重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成绩。

▲伊林教授和“英格利亚”的LOGO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今年是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74周年,尽管74年过去了,但战争带给俄罗斯的伤痕永远都在,人们从未忘记为保卫家园牺牲的人。在圣彼得堡这片土地上,还有数十万的战士尸骨未寒。每到纪念日,所有人都会说,我们一直铭记在心。但在我看来,这些全是空话,只有付诸行动才是真。在享受和平生活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忘记为保卫家园,为和平而战的人。搜寻行动因此而产生,并逐渐成为了传统。”伊林说道。

3年前,这项活动还正式成为了历史系的实践课程。有很多学生,每次活动都不会缺席。“让我吃惊的是,还有很多外国留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进来,有哥伦比亚的,也有中国学生。”伊林说道。

在“英格利亚”的办公室中,有一间小小的展示厅,里面陈列着多年来学生们的发现:战士奖章、钱币、书籍、战地报纸、水壶、炊具、防毒面具、医疗器械、短刀、手榴弹、头盔、枪械、子弹等等。伊林教授介绍道,这18年来,他们找到了无数战士遗物。

▲ “英格利亚” 展览室一角。伊林教授说,屋里摆放的东西,还不到他们找到的所有东西的五分之一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在这其中,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小胶囊,是他们主要的搜寻目标。

▲“黑色胶囊”和里面记载着的战士信息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当年参与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战士,每人随身携带着这样一个小小的黑色胶囊,胶囊里装着一卷纸,上面记载着战士详细的个人信息,出生年月、家乡、家庭住址等等,因此这个黑色胶囊又被称为“死亡勋章”。当战士牺牲后,人们只能根据这个胶囊,来确认他的身份。

伊林教授展示了他们找到的胶囊,尽管掩埋在土地中长达70年,从外观上看,这些胶囊依然完好无损。然而,由于年岁已久,卷纸上的部分信息早已模糊。

除了黑色胶囊,另一个用于鉴别战士身份的物品是勺子。在出征前,当时的苏联军队给每一位战士发放了定制饭勺,为了方便区分,几乎每位士兵都将自己的全名或是缩写,刻在了勺子上。这个勺子,无形中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死亡勋章”。

▲一个被志愿者挖出来的勺子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每次从营地返回后,我们会对物品进行清理,并仔细甄别上面的信息。一旦战士身份确定,我们就立刻开始寻找他的家人。如果有黑色胶囊,通网上系统查询,我们在3-5天就能找到战士的亲属信息。但如果没有黑色胶囊,有时寻找家人需要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随后,我们会将他的遗物归还给家人,并帮助他们举行葬礼等。”

▲“英格利亚”展览室一角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探访西尼亚维诺高地

每个黑色石碑,刻着几十个战士名字

结束第一次拜访时,伊林教授告诉记者,7月1日至15日,他们将在郊外的森林开启第54期营地搜寻行动。在他的邀请下,红星新闻记者踏上了俄罗斯森林探营之旅。

从圣彼得堡乘坐电气列车出发,经过1个半小时的旅途,记者来到了圣彼得堡东南面的小村阿普拉克辛。一下火车,就见到了伊林教授和他的朋友安德烈,他们的身后是巨无霸一般的嘎斯66运输车。伊林教授告诉记者,由于森林里全是泥路和水洼,这辆车是营地唯一的出行工具。

▲嘎斯66运输车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随后,记者和他们驶向了探营第一站——西尼亚维诺(也称锡尼维亚)战役纪念区。

1941年9月德军攻向了拉多加湖,并抢占了拉多加湖东南岸的西尼亚维诺高地(Синявинские высоты),在此筑起了一道强大防线。在西尼亚维诺高地上,德军一面围剿苏军,一面开始集中炮火袭击“生命之路”。

安德烈说,对于苏联军队而言,西尼亚维诺高地是列宁格勒与普尔科沃战线距离最近的点,是冲破围困的最佳战场。因此,列宁格勒方面军先后向西尼亚维诺高地发起了进攻,被称为“西尼亚维诺进攻战役”。由于周围都是沼泽地,坦克无法参与进攻,面对德军的炮火,苏军战士只能选择端着枪,徒步向高地冲去。可以想象,这是一场多么惨烈的战役。1941年9月10日至10月28日,苏军的第一、二次进攻,据官方统计数据,就有54979名战士牺牲在此。而在1941年~1944年,苏德两军在西尼亚维诺高地一共进行了5次战争。

今年4月,列宁格勒州政府签署文件,批准在此建立西尼亚维诺战役纪念区。安德烈说:“除了54979名战士,这片土地上还沉睡着无数战士。为了建立这个纪念区,圣彼得堡的二战搜寻组织从2015年便开始与政府进行谈判。纪念区正式建立,对我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西尼亚维诺战役纪念区就位于西尼亚维诺高地,伊林教授说,这里正是德军包围苏军的防守阵地。从英雄纪念碑的后方向下远眺,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这里长眠着无数苏军战士,英格利亚本次的营地也在这一片森林中。“除了官方统计的54979人,迄今为止,圣彼得堡的各个组织在这里又找到了近4万名战士。没人知道究竟牺牲了多少人,我们只能不停地找下去。”伊林告诉记者。

▲ 西尼亚维诺战役纪念碑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纪念区刻着战士名字的墓碑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纪念区中的每个黑色石碑上,都刻着几十名战士的名字,石碑全是各个搜寻组织捐赠的。伊林介绍道:“每年5月,我们会统一为这一年找到的所有战士举行葬礼,让他们安息在此。如果战士的家人找到了,他们便会赶来在一旁重新树立有照片或是画像的一块墓碑。”

碰巧这一天,一位80岁的老奶奶带着女儿和孙女,专门从哈萨克斯坦赶来送墓碑。奶奶的女儿达米拉告诉记者:“爷爷在我妈妈出生3个月时就上战场了,再也没有回来。几十年来,我们一家人一直在寻找他。直到我在网上看到圣彼得堡有专门寻找二战战士的组织,便辗转联系到了安德烈,向他求助。核实信息后发现,他们在2012年就找到了我爷爷,只是一直没法联系到家人。2015年爷爷下葬时,我们来过一次,这一次特意过来送墓碑。”

▲80岁的老奶奶(左二)带着女儿、孙女从哈萨克斯坦赶来送墓碑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老奶奶手中的塑料袋里,装着埋葬父亲的泥土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在安德烈的帮助下,老奶奶红着眼眶将墓碑放在了这片土地上,她一边抹泪一边说道:“我的爸爸,牺牲在了这里。感谢上天,我终于找到了他。或许今后我没有机会再来了,但我的女儿、孙女,我的家人们会替我来看望他,我们不会忘记他。”

亲历战士遗骸挖掘现场

有人骨头碎成小块,有人躺在水潭里

送走了老奶奶一家人,记者也启程前往这次的目的地——森林营地。由于前一天,圣彼得堡下起了倾盆大雨,进入森林后到处泥泞不堪。“但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在森林里工作着。虽然下着大雨,但我们昨天成功找到了两名战士的遗骸。”伊林骄傲地说道。

经过将近1个小时的颠簸,记者终于见到了英格利亚的大本营:一个简单的木棚子,十几个小帐篷,和一个简陋的卫生间。这里条件的简陋不禁让记者想起了中国志愿者田雨的“抱怨”:“营地里15天不能洗澡,真的是很崩溃。”

▲志愿者们在森林里吃午餐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这片森林中到处都是坑,全是战争留下的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 森林中发现的坦克缆绳,需要四个人才能拖动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换好装备后,记者跟着伊林教授徒步进入了原始的森林中,与正在进行搜寻工作的学生们汇合。“这期一共来了15名学生,后面几天还会有人陆续赶来。每天早上10点到晚上8点,所有人都在这片森林里度过,包括吃午饭和午睡。晚上彻底结束后,才会回到营地休息。”他向记者一路介绍道,“我们脚下的这些坑,要么埋着战士遗骸,要么埋着武器,全是战争留下来的,每个坑里都是历史。”

▲正在刨坑的两个志愿者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大约走了10分钟,记者碰见了正在坑里刨土的两个女孩,还有一个看上去只有14、5岁的男孩。记者被伊林教授指派给了维克多利亚,她是英格利亚搜寻队的学生队长,今年刚本科毕业。小男孩萨沙向记者展示了他们一上午的劳动成果:黑乎乎的军装碎片、小刀,以及无数遗骸碎骨。

▲一把小刀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碎骨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维克多利亚一边仔细用刀在土里翻找着,一边告诉记者:“我们昨天在这里发现了这名战士的遗物,希望今天能找到他的尸骨。但目前为止都没有找到一块完整的骨头,全碎成了小块状,可以想象他当时死得有多惨。”她还告诉记者如何区分骨头和石头:“用刀轻轻敲一下就知道了,骨头的回音很弱,石头特别清脆。”

下午两点,午饭的时间到了。一群人在森林中的空地上挖了个坑,烧起了柴火,一旁的两个女生开始为大家准备午饭:土豆泥、方便面、面包片、黄瓜沙拉,在简单的午饭后,有人聊着天,有人开始躺在地上午休。“我们这里有历史系、数学系、地理系、化学系、会计系的学生,还有中学生和已经工作的人,所有人都是自愿来的,历史和战争让我们团结在一起。”伊林教授说道。

午休过后,维克多利亚带着记者去了另一个小分队工作的地点。在一旁的小河里,几名男生找到了一枚手榴弹、一块枪托、一个战士的定制勺子、战靴,还发现了一支完整的铅笔和一卷已经腐烂成渣的文件纸。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让人震撼。这个小小的水潭里,三名战士在这里躺了70年。”一旁的男生巴沙指着小河边的水坑告诉记者,“历史不是一门专业,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过去。”

▲一枚手榴弹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一块枪托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一个勺子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腐烂的文件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铅笔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一只军靴和若干子弹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一天的探营结束后,安德烈将记者送回了阿普拉克辛车站。车站的背后,矗立着一座崭新的教堂,安德烈告诉记者,这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董事长阿列克谢·米勒出资建造:“米勒的爷爷也是在西尼亚维诺高地牺牲的,2012年他们出资修建了车站和教堂这片区域,来纪念牺牲的战士们。”

在教堂前,有一块献给54979名英雄的纪念碑。就在纪念碑旁,有一片用铁丝网围起的小小足球场上,几个男孩正在暮色中开心地踢着足球。这样的场景,仿佛在告诉人们,战争与和平都真实发生在这里。

▲踢球的孩子们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记者丨徐缓 发自俄罗斯圣彼得堡

编辑丨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