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孩子郊游, 孩子做了一件让妈妈寒心的事
妈妈带孩子去郊游活动,一个7岁的小女孩蹲在地上忙活了许久,妈妈悄悄走过去,站在一旁观察,竟然发现了震惊的一幕:孩子抓了十多只体型比较大的蚂蚱放在小盒子里,然后逐个捉起蚂蚱,把蚂蚱的头拔下来,再把蚂蚁头一个个放到塑料瓶里,同时还露出了笑容。最后只剩一只蚂蚱时,他突然收手了,“剩下一个,让它给其他蚂蚱通风报信去吧”。听到孩子的话,妈妈不寒而栗。

范良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尽管如此,他还不安分,平时调皮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范良的爸爸妈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总免不了听到孩子们告状的声音,这些声音真是让范良的父母头疼不已。而对于范良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父母也是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批评。有时,爸爸实在生气时就会打他。可是,种种方法都不奏效。最后,范良也被打皮了,根本不怕爸爸妈妈生气了。
有一天,范良对爷爷说:“妈妈不讲理,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话后,范良的父母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范良多沟通沟通,而不能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了。
还有一个大约有16岁大的孩子在操场打篮球,一位戴眼镜的孩子大约11岁的样子。不小心踩了他一脚,没等这孩子说声对不起,打篮球这孩子就一拳砸破了那人的鼻子,戴眼睛的孩子捂着满是鲜血的鼻子申辩了几句,那孩子傲慢地说:“下次走路在不长眼,老子灭了你!”其他孩子都被被这情景震惊了,纷纷在后面议论那孩子,可那孩子根本听不进,若无其事打他自己的球。
很多孩子都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有些孩子稍不顺心,嘴里就蹦出,“我揍你”、“我要杀了你”、“给我滚远点”,孩子在和家人、小朋友在一起时,动不动就出手打人,有时甚至用一些能拿动的东西作武器去打别人,到渐渐长大,有些孩子会以抓捏小动物耳朵让小动物发出惨叫为乐。
为什么孩子会有暴力倾向?
1、过分溺爱养成孩子任性的个性
有些家庭很疼爱孩子,养成孩子任性的个性。孩子想什么,则要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多数家长只是一味地满足、迁就,缺乏正确引导。久而久之,这种无人约束,任其发展的教育,使孩子为所欲为、天马行空。
2、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
有些父母信奉“不打不成才”“严父出孝子”,经常打骂孩子危害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有些父母平时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模仿,学习父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以暴还暴,形成暴力倾向。
3、动画片的影响
年幼的孩子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容易模仿,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这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动画片里人物言行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也发展出暴力,甚至认为这是好的,是勇敢,在一群小朋友里更是纷纷效仿。

对比一下,如果占5条以上,表明你家孩子有暴力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