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遭遇信任危机的同仁堂,真的知错了吗?

2018-12-17 19:05:27 同仁堂,信任危机,知错

12月15日,江苏广电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节目报道称,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送入原料库。此事被曝光后,立即引发关注。随后,同仁堂方面发布致歉声明,表示“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感谢媒体的监督”。

▲视频丨蜂蜜生产商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篡改生产日期

只是,这番道歉,又有几分真心?

重新梳理这份致歉声明,除去那些貌似诚恳的场面话,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同仁堂方面反复强调,涉嫌违规操作的盐城金蜂是同仁堂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二是同仁堂提醒公众,“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同仁堂致歉声明 图据中国青年报

其实,归结起来就是,涉事产品和同仁堂关系不大,且没有对市场造成影响。急于“甩锅”的嫌疑,洋溢在字里行间,与其说这是致歉声明,不如说是一份义正词严的辩解。当然,同仁堂也承认“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言下之意也即,委托生产方做了错事,同仁堂却并不知情。

但事实真如此吗?只要在网上检索,不难发现,在“蜂蜜门”之前,同仁堂品牌就已多次被曝光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去年,新华网就转载了一篇题为《北京同仁堂一年六登质检黑榜 百年老字号招牌蒙尘》的报道文章。文中称,2017年2月,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2016年下半年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结果,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责任有限公司因炙甘草含量测定不合格而登上黑榜。据统计,自2016年2月至今,一年时间,同仁堂六次登质量黑榜,其中包括一次销售劣质药品。

数天后,同仁堂同样在澄清公告中称,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北京同仁堂药材参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其产品非本公司产品。亦即,相同的道理,存在上述质量问题的相关下属子公司,与上市公司无关。

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不少企业往往会采用直接收购药材以及代工的模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一生产模式也对企业的供应管理和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几次的事发回应来看,同仁堂的错误恐怕不仅在于“监管不力”,还在于责任推卸。一遇问题,立即转身走人,将问题与责任,全部都留给这些下属公司,自己则置身事外。如此行为,又如何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更值得玩味的是,同仁堂方面还在公告中声明,“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同仁堂有义务向外界告知具体的营业状况,但此时此刻,这段话恐怕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出现质量问题后,一家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悔改,而是拼命解释和掩盖,还要理直气壮地加上一句“我没事”。不知,目睹此公告的消费者,会作何感想?

开业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正门口挂着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创立一个知名品牌有多么艰辛和不易,相信同仁堂会比我们有更深的认识。毁掉一个品牌,远比维护一个品牌来得轻松,这个道理同仁堂方面也不会不懂。把经济利益的位置摆在信誉、诚信之前,无异于自毁长城。

子公司频频被爆出产品质量问题,作为上市公司的同仁堂方面也必须得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而不是继续推卸责任与掩耳盗铃。

文丨 李勤余

编辑丨 汪垠涛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