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前记 文/杨宪益
维吉尔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时代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其作品《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和史诗《伊尼特》十二卷对后世欧洲各民族文学有极大影响,成为欧洲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这里要介绍的《牧歌》十首是诗人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古代罗马文化比希腊文化较少独立性,它是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罗马文学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模拟的痕迹,但同时它也有着它本身的特色。在维吉尔的《牧歌》十首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它虽然有一部分在模拟古希腊的牧歌,但又具有罗马文学的独特风格,因而成为当时罗马文学中的楷模。
维吉尔约生于公元前70年,死于公元前19年,活了51岁。他的时代正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开始变为专制帝国的时代。由于奴隶制的发展,社会矛盾是更深刻化了。维吉尔出生前一年(公元前71年)正是古代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奴隶暴动——斯巴达克斯起义,被奴隶主的军事力量残酷地镇压下去,六千被俘奴隶沿着加普亚到罗马的公路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年。政权落到拥有军队的将军们手里,这样就开始了“三雄政治”的时代(公元前60年)。经过十多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后,恺撒击败了他的政敌,成为罗马的主宰。在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军事独裁新的觊觎者出现,又开始了“后三雄政治”。又经过十多年,恺撒的养子屋大维终于战败他的对手,建立了个人政权(公元前30年)。有产阶级欢迎屋大维的独裁,给他以“奥古斯都”的神圣称号,给他建立祭坛,把他当作天神一样供奉,临时的军事独裁的国家变成了帝国。这时代就成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而维吉尔也就是这时期最重要的诗人。
维吉尔的家庭出身是农村小土地所有者,他生于北意大利的一个小城曼徒阿附近的安迭斯村,父亲是种田和养蜂为生的农户。幼时在农村的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当时农村破产和兵荒马乱中人民的痛苦,也培养了诗人对于农村自然景色的爱好。同时,他曾受到良好教育,曾在克瑞蒙纳城和米兰城读书,17岁时又去罗马完成他的学业。他最初学政治,但因天性害羞,不善讲话,改学哲学。在他得诗里我们还可看出伊壁鸠鲁学派的影响。后来开始写诗,今天我们除《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和史诗《伊尼特》十二卷外,还有一些相传为维吉尔所作的短诗,这些大部分可能是他的早期作品。《牧歌》十首大概也不是在一个时间内完成,而是在他20多岁时陆陆续续写出来的。在他31岁时,朋友们鼓励他发表这些牧歌作为一集(公元前39年)。《牧歌》一出,大受欢迎,从此维吉尔就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希望的诗人。他天性很谦虚,对自己作品要求异常严格,作品改了又改,不肯轻易拿出来发表。他的《田园诗》四卷,是经过七年的推敲改写,才作为定稿拿出来的。他最重要的作品,史诗《伊尼特》十二卷,一直到他51岁将死时还只完成了初稿,还不是定稿。据说他遗命叫把这部史诗烧掉,幸而屋大维非常重视这部史诗,他的朋友们也没有照他意思去做,《伊尼特》才得保留下来。由于维吉尔的诗在罗马帝国后期到欧洲中古时期一千多年间一直是诗人们著作的楷模,后世曾附会流传下不少关于他的逸闻。这些故事有些可能不无依据,但有些可能就是向壁虚构。在今天,这些传说的真伪已不易辨别,我们也不必要去钻牛角尖,考证它们的真伪。
自从《牧歌》发表引起了屋大维及罗马统治阶级的普遍注意后,诗人开始受着屋大维和他的亲信们的庇护,此后就一直过着平静和尊荣的生活。屋大维本人和他的亲信们不遗余力地爱护那些在作品中支持新政权的作家,把大部分有才能的诗人都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做得成功的。当代著名作家和诗人们都集聚在他家里,朗诵和讨论文学作品,维吉尔也是其中的一个。维吉尔成为屋大维的热烈的崇拜者,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屋大维的统治以及已死的恺撒的颂赞。
两千年来维吉尔的诗歌一直为人所喜爱。他的作品虽然受到时代限制,但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必然会突破这种人为的时代作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家就在于此。当我们读这些牧歌时,正如我们读这时代其他罗马文学时一样,我们会感到这时代轻绮繁缛的作风,诗词讲求声色和字句的雕琢,以及人为的造作气氛,但当诗人怀念他的故乡的自然景色,流露着当时农村小所有者对土地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
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它对希腊牧歌的模仿,甚至整句的因袭问题。过去曾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了繁琐的考证,指出《牧歌》里哪些地方是抄袭希腊诗人的作品的,指出整篇体裁的模仿和整句的因袭,企图证明这十首牧歌只不过是诗人少年时的试笔,只是模仿前辈诗人的作品,并无多少新创。这种看法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前面已经提过,古代罗马文化是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希腊诗人的作品对于罗马诗人是标准的范本,这正如我国魏晋时代诗人模拟古乐府歌辞一样。在曹子建、陶渊明的诗里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和古乐府诗里完全相同的体裁和句子,但这些“拟古”的诗究竟不同于原作,而且它的精神实质也不相同。维吉尔的牧歌也正是这样。我们如拿维吉尔的牧歌和希腊诗人的牧歌相比,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本书的版本问题。维吉尔的诗集的古代主要版本是斯温韩和潘那兹的罗马本,其年代不可确知,但大约比1470年德·斯庇拉的威尼斯本为早。现代的校订本子最好的是1895年里别克的四卷本,和1900年赫尔则的“牛津大学古典丛书”本。这个译本就是根据赫尔则校订本翻译的。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行数完全跟原文一样,曾参考了剑桥大学西最克教授所作的注释,及1949年出版的里犹的英文译本,后者的翻译是散文,处理上相当自由,在许多地方比我这译文要大胆得多,但在表述原作的神韵方面倒是颇为成功的。